对华限制蔓延至显示面板  中美科技脱钩风险加大

刺猬科技 20221121

  • 供应链
  • 驱动IC
  • 显示面板
如果美国限制OLED相关材料和设备,特别是驱动IC这类半导体器件,则有可能增加国内OLED面板厂商成本,加之OLED市场需求下降,则可能会在与韩国面板厂商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近几年来,美国加大了对华在科技领域的限制与围堵,从限制名单到组建芯片联盟,再到赤裸裸的排华《芯片法案》以及EDA断供、制程限制,无不充斥着其以泛安全化名义,对中国科技产业施行赤裸裸的打压。不过,近日有消息称,美国再次盯上了中国优势产业——显示面板产业。

图片来源:京东方

据韩媒BusinessKorea、台湾地区DigiTimes 近日报道,美国政府正在审查限制向中国大陆公司出售显示材料和生产设备的监管措施。最近十年,随着显示面板产业快速崛起,中国大陆已经在LCD、OLED领域占据全球半壁江山,但上游材料和设备以及驱动IC等半导体器件仍然是产业薄弱环节。如果美国加大这一产业的限制,势必将对显示面板制造产生重大影响。

可能阻止出口显示设备和材料

过去十多年,“缺芯少屏”一直是中国科技产业之痛,但显示屏如今不再是“软肋”。目前,中国LCD业快速崛起,已跃居全球最大生产国。Omdia统计,2021年大尺寸面板出货面积市占率排行,京东方、华星光两家企业市占率是全球前二大,分别为25.3%、15%,惠科为第六大,市占率8.7%,加计第八、十名的彩虹光电、中电熊猫,全球前十大厂中,大陆占五家,拿下大尺寸LCD和OLED面板54.2%市占,已具举足轻重的产业地位。

根据韩国显示产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面板制造厂商销售收入的市场份额为41.5%,超过韩国厂商的33.2%,终结了韩国在全球新型显示领域长达17年的霸主地位。中国大陆电视面板厂2022年上半年出货量达到8400万片,全球市占率再次刷新历史最高值,达到67%,较去年同期上涨了6.2个百分点;韩国厂商上半年电视液晶面板市占率仅剩15%。今年中国大陆新型显示产业销售额将继续保持全球第一。

研究机构Omdia预计,2022年中国大陆新型显示产业销售额全球占比有望达到43%,而韩国厂商将勉强保持30%的市场份额。

然而,即使在韩国强势的OLED面板领域,韩国的市场份额曾接近100%,但在2021年降至80%。同期,中国大陆的份额从1%上升到更多超过15%。据市场研究公司Stone Partners 11月8日数据显示,三星显器今年第三季度手机OLED面板市场份额已经下降为62.9%,与去年同期(73.8%)相比,市场份额下降超过10%。而第三季度国内OLED手机面板市场份额正在大幅提升已经来到31.8%。

近些年,京东方、TCL华星光电和天马、维信诺等厂商在中小尺寸OLED领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产能正在不断释放。业界预计,到2024年,中国大陆厂商中小尺寸OLED产能(按面积计)将超过韩国厂商。而在大尺寸OLED领域,相关技术路线仍不清晰,相关投资和博弈仍在进行过程中。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显示面板行业整体产业链相对较长,上游关键配套材料包括玻璃基板、光学薄膜、液晶材料、偏光片和滤光片等材料,以及溅镀设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系统、曝光机等核心设备,国产化率仍然比较低。若美国加大这一系列材料和设备的限制,无疑将对中国显示面板产业带来严重冲击。

而美国对中国显示面板企业的限制早已开始。今年2月,美国再次抛出制裁名单,涉及33家中企,其中就包括滁州惠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惠科被新增入列,主要原因是旗下滁州的8.6代线被依美国商务部EAR第744条载明监控相关,疑似查获一监视器面板为惠科滁州厂生产的产品,因此被列入名单。据悉,惠科滁州厂逾半数玻璃材料来自美商康宁。

对驱动器IC相关供应链影响

实际上,除了显示材料和设备之外,显示驱动IC也可能成为美国限制的重要环节。

TrendForce指出,美国政府内部机构注意到中国在显示技术发展和面板产能建设方面的某些优势。然而,美国短期内不太可能通过新的贸易限制直接控制面板供应。另一方面,供应链的上游部分,尤其是驱动IC和其他相关半导体芯片部分,开始对美国制裁中国半导体企业做出反应。

目前,一些终端厂商或代工厂商正在重新检查其面板供应链,以评估半导体元件的采购。虽然这些厂商尚未明确禁止使用来自中国供应商的面板相关芯片,但其也正在积极制定备用计划,以寻求替代供应来源,以防美国进一步扩大对中国公司的技术出口规定范围。

毫无疑问,半导体贸易限制的持续和加强将对与驱动器IC相关的供应链产生影响。TrendForce表示,其最新调查发现了脱钩或分叉的迹象。具体来说,存在两个极端的分歧:完全排除中国内容的供应链与“去美国化”的供应链。

因此,尽管一些厂商目前还没有拒绝某些供应商的面板,但其可能会开始偏爱或排除提供驱动芯片的特定IC设计公司。至于晶圆代工厂和OSAT供应商,根据一些下游客户的决定,已经开始脱钩。未来,中国IC设计公司、晶圆代工厂和OSAT供应商很可能被禁止参与针对美国市场的产品型号的供应链。

与此同时,针对中国供应商的禁令不适用于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型号。一些厂商可能加大与中国供应商的合作,以获得更多中国市场机会。驱动IC等元器件供应商以及零部件供应商,也可以采用类似的策略进入中国市场,通过增加来自中国的合作伙伴或客户的比例,并进一步助力建立中国本地化的供应链。

制裁显示面板可能“风声大、雨点小”

近期,面板巨头京东方在回复投资者关于“美国拟对来自大陆面板产业进行制裁,是否联合TCL、惠科,要求上游供应商在大陆设厂,确保供应链自主可控?”时回应,京东方高度重视供应链安全建设,与全球数千家供应商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并积极推动原材料的本地化、国产化,以降低原材料成本和供应链风险。截至 2021 年,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供应商共5200家左右,供应商本地化率超过70%。

实际上,除了京东方这样面板巨头之外,中国政府、显示产业界以及产业链企业早已加大了本土化供应链的打造。虽然中国显示面板产业未必完全掌控上游供应链,但基于多年本土化供应链布局,也未必能产生太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美国之外,日本、德国等国家或地区也是中国显示材料和设备重要来源之一,仍有很大的替代空间。如果美国迫使日本、德国也加入限制联盟,也需看其配合意愿,同时加上这些国家和地区厂商早已在中国大陆投建了诸多配套产业链,对中国显示面板产业冲击就更小。比如,美国对惠科滁州厂的限制与管控,能否扩大至康宁在中国大陆所投建的玻璃基板基地,也有待观察,毕竟还要顾及康宁这类企业的利益诉求。

不过,从OLED市场来看,可能会产生一些影响。据CINNO Research近期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市场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约1.4亿片,同比下滑4.8%,尽管在旺季效应的带动下,AMOLED智能手机面板需求环比回暖,但同比仍延续下滑趋势,今年前三季度全球市场AMOLED智能手机出货量均呈现负增长。CINNO Research指出,尽管刚性AMOLED面板主力厂商三星显示(SDC)在加大力度向国产主流安卓品牌推广出货,但由于国内柔性AMOLED面板厂商价格激进,因此其推进阻力较大。

但如果美国限制OLED相关材料和设备,特别是驱动IC这类半导体器件,则有可能增加国内OLED面板厂商成本,加之OLED市场需求下降,则可能会在与韩国面板厂商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目前,中国大陆晶圆代工厂在大尺寸驱动IC市场份额稳步提升至25%左右。与中国台湾晶圆代工厂40%的份额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果美国政府实施新的限制措施,试图阻止中国代工厂使用成熟的半导体工艺技术制造驱动IC等芯片,那么面板和相关IC的供应链可能会面临另一波产能紧缩和供应短缺的浪潮。

如果加大显示面板领域限制与封锁,中美科技领域的脱钩风险加大,但相关限制政策对中美两国科技产业能带来多大影响还有待观察。然而,2022年,在美国芯片限制政策之下,美国各大半导体企业营收大幅下滑,也侧面说明了中美科技脱钩带来的一些影响。

责编:Jimmy.zhang

查看全文

点赞

刺猬科技

作者最近更新

  • 称重与拉力传感器:原理、应用与特性对比
    刺猬科技
    2024-11-09
  • 三大主流传感器厂商H1净利增长,声学传感器受益AI技术迭代
    刺猬科技
    2024-08-29
  • 艾迈斯欧司朗推新DURIS® LED,引领柔性多变照明新时代
    刺猬科技
    2024-07-19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疫情冲击LCD面板供应链或导致市场价格震荡

    2020-02-13

  • 电子元器件普遍涨价,驱动IC也将涨价。

    2020-02-20

  • 电子产业复工的七大困境

    2020-02-21

  • 工业互联网:如何应对疫情给制造业带来的影响

    2020-02-21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刺猬科技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