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导航如何让农业更智慧?

智能制造网 20200811

  • 智慧农业
  • 北斗导航
  • 无人农机
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人民大会堂宣布正式开通,这是让国人振奋的好消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

  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人民大会堂宣布正式开通,这是让国人振奋的好消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启了高质量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崭新篇章。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并开通服务,标志着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取得决战决胜,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目前,全球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北斗系统。

  随着北斗三号全球卫星系统的正式开通,如何让北斗卫星“天上好用,地上用好”成为各界关心的话题。在交通、农业、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北斗+”概念也开始“火”起来。

  其实,北斗定位系统早已被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也在一步步改变着中国传统农业,此次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通,未来定会为农业提供更加精准、智能的服务。那么我们今天来简单看一下当前的北斗技术是如何运用在农业生产中的。

  就在今年年初,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特别提出要利用北斗系统等高科技手段,服务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技术研发应用,集成应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物联网的农情信息获取技术日臻成熟,基于北斗自动导航的农机作业监测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广泛应用于小麦跨区机收。”

  将北斗技术应用在小麦生产中,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智慧麦作技术”,这项技术也是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性技术之一。下面以这项技术为例简单概括北斗技术如何赋能农业无人化生产。

  北斗导航支持下的智慧麦作技术是将北斗导航、现代农学、信息技术、农业工程等应用于小麦生产耕、种、管、收的全流程,建立以“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确投入、特色服务”为特征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实现小麦生产作业从粗放到精确、从有人到无人方式的转变。

  那么这套技术“硬核”在哪里?

  首先是立体化感知农业信息。以前种地都是依靠农民在农田亲眼观察判断,但是这样无法判断所有农作物,具有片面性,而现在则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田间物联网设备共同架设“天眼地网”,定量、全面、立体化地获取农情数据。

  其次,获取农情数据后,种、肥、水、药的施用量该怎么确定?以前农民施肥喷药多是凭借自身经验,有一定误差,而现在智能技术则可根据气候条件、土壤信息、品种特性、植物长势等,开具种、肥、水、药的精准药量。

  最后到了实施这一步,要依靠智能化农机装备来实现。将农机、农艺与信息技术融合,给田里的“铁骑军”装上“智慧大脑”,由他们来耕种管收,从而代替农民种地,真正实现“无人化”。

  中国农科院种植机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张文毅表示,目前,天空地立体化苗情监测诊断技术、无人机支持下的作物精确机喷药技术、基于物联网的灌溉技术等单项技术已趋于成熟,已在全国主要麦作区示范应用;小麦无人播种收获技术已初具雏形,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有望在近年内实现应用。

  北斗闪耀,泽沐八方,科学技术的发展惠泽每一个人。我们相信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未来会为农业带来更多便利,为现代农业插上“无人化”翅膀,从而“飞”地更高更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查看全文

点赞

智能制造网

作者最近更新

  • 一周趣评:两大运营商发布三季度季报;亿纬锂能发布新储能电池
    智能制造网
    2022-10-24
  • 以标准化抢占产业高地 人工智能领域首批国标呼之欲出
    智能制造网
    2022-10-24
  • 借风势,乘风起!用技术“数”写“数字中国”新篇章
    智能制造网
    2022-10-24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传感器在我国桥梁养护这一数千亿大市场中大有可为

    2018-12-07

  • 京张高铁中国首条智能高铁上座率创新高, 半个月发送旅客数量惊人

    2020-01-16

  • 区块链带来更多可能性,新的智慧化农业管理方式正在形成

    2020-02-24

  • 科技力量全面助力 创新技术各显神通

    2020-03-06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智能制造网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