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食品”步入新阶段 食品检测是否受到冲击

机械设备之家 20221219

  • 食品检测
  • 人造肉
人造食品的不断出现,促使新型食品开始步入新阶段。

   科技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而随着技术在不同领域的细化,生活中许多特定的领域也因此受到影响,这一点在轻工业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其中,食品加工业因为科技发展的关系更是直接诞生了众多的食品新技术,并且催生出了许多特殊的食品类型,而这些新的食品便是“新型食品”。
 

  新型食品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一般来说,只要是生产或者加工过程中运用了食品新技术,并且这种技术对于食品有重要意义的食品都属于新型食品。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熟悉的食品其实就是新型食品,例如冻干食品。
 

  那么一般常见的新型食品技术有哪些呢?大致来说包括速冻技术、冻干技术、辐照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挤压技术、微胶囊化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而理论上来说,生活中已经非常常见的绿色食品、新型油脂等由于都是借由这些技术主导获得的产品,因此均属于新型食品。这也足以见得新型食品的市场广阔。
 

  近几年,随着细胞培育技术等的进一步发展,人造食品的不断出现,促使新型食品开始步入新阶段。而人造食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人造肉。人造肉顾名思义,指的是由人工制造的肉,这种肉具备两个基础特征:具备和常规肉相似的口感、质地、营养价值;不通过养殖动物来获得。
 

  也正是这两个特征决定了人造肉特有的优势。首先从安全以及健康的角度来说,由于人造肉是人工培育的,所以不用担心因为动物疾病例如禽流感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其次从环保角度来说,由于传统肉类尤其是牛肉类食品,在畜牧业养殖过程中会造成环境负担,并且需求量越大环境负担也越大,因此改推人造肉可以有效的减少这种污染。最后是定制化程度高,由于人造肉生产的过程中营养成分是可控的,因此可以针对特殊人群进行定制化调整,从而保证过敏等存在忌口的人群也有机会品尝肉的味道。
 

  也因为这些特殊的优势,原本不被消费者看好的人造肉产品也在近几年有了一定规模的市场,并发展出了植物肉、清洁肉、培养肉等更细化的产品线。但关于人造肉符合健康趋势的观点却依旧不被认可,这点我们稍后再谈。
 

  而我国作为轻工业大国,随着人造肉市场的崛起,自然也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加入,这也使得国产人造肉品牌开始迅速涌现,产品更是逐渐涉及到酸菜蒸饺、拌饭酱等适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产品领域中。甚至在《“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还强调了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足以看出人造肉行业的前景广阔。
 

  但是问题也出现于此。由于人造肉的概念出现时间并不长,加上随着近几年产品线的丰富,不同类型的人造肉指标也不同,导致现有的人造肉检测标准并不完善。这也是为什么前文中提到许多消费者不认可人造肉符合健康趋势的原因。
 

  而深究目前关于人造肉的监管情况,仅“人造肉是否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这一问题,就没有收获满意的结果。而除去去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导的《植物基肉制品》(T/CIFST 001-2020)团体标准外,也缺乏对不同类型人造肉细致的监管标准。目前有关部门能做的,也只是在肉类以及其他食品标准范围内,对人造肉的品质进行检测。
 

  不过这也侧面反应了人造肉后续的发展可能。简单的说,随着市场的扩大,标准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而为了更好的迎合标准的出现,针对人造肉几个指标的检测工作如何解决,用什么技术检测什么内容便会成为食品检测在人造肉这一领域的关键性问题。

查看全文

点赞

机械设备之家

作者最近更新

  • 《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印发 推动汽车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机械设备之家
    2024-01-12
  • 《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印发 助力汽车芯片研发应用
    机械设备之家
    2024-01-11
  • 工信部:到2025年,制定30项以上汽车芯片重点标准
    机械设备之家
    2024-01-12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检测行业发展与机遇并存

    2020-02-28

  • 2019食品加工领域多家企业业绩增长显著

    2020-03-18

  • 江苏计量院氨基酸分析仪检定装置顺利通过新建标考核

    2020-04-01

  • 仪器仪表设备是如何检测蛋白质含量的?

    2020-08-28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机械设备之家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