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杂志回应中国燃料电池研究“造假”

西贝网 20200907

  • 燃料电池
  • 学术不端
  • 质子传输
9月4日,Science一则“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震动中国学术圈。东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团队此前登上Science的研究,在被举报质疑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文章的多处图片与先前发表的文章高度相似后,现在由Science官方作出回应。

       9月4日,Science一则“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震动中国学术圈。东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团队此前登上Science的研究,在被举报质疑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文章的多处图片与先前发表的文章高度相似后,现在由Science官方作出回应。

       而“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编辑重点关注,不是小事。

       学术公众号iNature说:根据以往的经验,“撤稿率几乎达到了100%,几乎不会有任何意外”!

       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国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

       根据“科研打假网站”Pubpeer上的信息,质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学术圈有名的“质疑专业户”,此前还质疑了南开大学曹雪涛多篇论文存在实验图片“不当复制”的问题。

Elizabeth Bik过去3年一共对中国400多篇科研论文提出过质疑。

       更早之前,2020年7月22日,中国地质大学邢立达等人主动撤回了Nature文章。iNature当时就说,这是中国建国以来,中国学者(中国单位为通讯单位的文章)首次从Nature撤稿文章。

       那么,这一次,东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团队引发质疑的,究竟是什么样的研究?又是怎样的问题?

       为什么被举报?依据是什么?

       这项研究是在今年7月10日刊登在Science,而在仅一个月后,便在Pubpeer上遭到了网友质疑。

       质疑的点在于:文内多处图片和论文作者发表过的文章高度相似。

       第一张图是论文中的图 S10,被读者发现与2017年Rong Xu等人发表的论文“Enhanced ionic conductivity of yttria-stabilized ZrO2 with natural CuFe-oxide mineral heterogeneous composite for low temperature solid oxide fuel cells”中 图8b 十分相似。

其通讯作者正是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

上图的红色方框部分是看起来相似的区域。质疑者提出问题,这两张图片讲的不是同样的组合,是否应该显示同样的结构?

       在下面第二张对比图中,图 S9b 与 2018年发表的论文“The composite electrolyte with an insulation Sm2O3 and semiconductor NiO for advanced fuel cells”的 图8 高度相似。

       其通讯作者也是Science这项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

       对比之下不难看出,S9b中多出了一条“430℃”的曲线,而表中其他的曲线看起来都非常相似。

       网友还将两张图重叠在一起,进行了比较。首先是x轴重叠的情况:

       接下来,是y轴重叠的情况:

       用Pubpeer网友的说法就是——完美重叠。

       还有一位学者指出,虽然这三篇文章都是相同的主题,但分别是三种不同的物质材料,之间没有关联。因此他对这三种不同材料的实验曲线重合表示质疑。

       “东南大学的重磅研究”

       被Science重点关注的这篇论文,全名是《电场诱导异质界面金属态构建超质子传输》(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 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

       论文的研究课题属于燃料电池领域,按照论文摘要和地大(武汉),以及东南大学官网相关报道来看,这项研究提出了提高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方法,并完成了一种高离子电导率的电解质开发。

       东南大学太阳能技术研究中心/储能联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朱斌,是该论文共同一作和主通讯作者。

       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吴艳是论文的共同一作,地质大学宋怀兵副研究员是共同通讯作者。

       在地大新闻网的报道中,这样描述这选项研究:

       以往提高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方法,是通过低价阳离子取代高价阳离子,如掺杂三价铱离子取代结构的四价锆离子,从而产生氧空位,进而提高了氧离子电导率。

       但是结构掺杂的方法,并没有有效解决燃料电池电解质面临的百年挑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我校燃料电池创新研究团队,首次通过半导体异质界面电子态特性,把质子局域于异质界面,设计和构造具有最低迁移势垒的质子通道。

       ……

       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原创性研究成果。

       其实,一个月前,这篇论文在Science发表时,论文一作,朱斌教授所在的东南大学,和吴艳副教授所在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都以“重大突破”、“原创”为标题,刊发了这一消息。

       根据两个学校的官方报道,这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东南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多方面的资金支持。

       就在双方学校报道一个月后,2020年8月10日,该文章被质疑存在学术不端。与此同时,Science杂志也收到了两个独立来源的电子邮件,都提出了对论文的质疑。

       9月4日,Science发布最新声明,向读者披露具体的情况,并等待作者机构的调查澄清。

       目前,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和朱斌团队,都还没有对此事给出回应。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查看全文

点赞

西贝网

作者最近更新

  •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将目光投向115亿年前 捕捉到令人惊叹的"彩虹结"
    西贝网
    2022-10-21
  • 物理学家对质子结构异常现象感到疑惑
    西贝网
    2022-10-21
  • 科学家发现世界上第一张已知星图:被藏在一座修道院里
    西贝网
    2022-10-24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这种新型催化剂将推动清洁能源的革命

    2020-03-25

  • 氢气市场需求递增 加氢站建设驶入快车道

    2020-05-08

  • 氢能源布局升温!长三角氢走廊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2020-06-04

  • 康明斯宣布与NPROXX成立合资公司

    2020-06-29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西贝网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