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识别应用日益多样化:掌纹识别技术玩出新花样

智能制造网 20201013

  • 移动支付
  • 生物识别
生物识别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语音、体形、脸部、指纹、掌纹、虹膜、视网膜、个人习惯等,与之相应的识别技术包括语音识别、指纹识别、掌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为人们带来了许多新奇、好玩、动感的产品形态,外出乘车、居家休闲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融入和体现着前沿科技元素。

  时至今日,相信大家对于生物识别技术已不再陌生。生物识别技术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语音、体形、脸部、指纹、掌纹、虹膜、视网膜、个人习惯(包括敲击键盘的力度和频率、签字)等,与之相应的识别技术包括语音识别、指纹识别、掌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识别等。

  作为前沿科技之一,生物识别技术在智慧零售、智能手机、智慧家居、移动支付、普惠金融等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新型业态不断涌现,行业规模日益扩大,昭示出满满的活力。

  根据 IBG 以及调研机构Transparency Marker Research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生物识别行业规模已经达到了200亿美元,随着人工智能市场的加速发展,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领域逐步扩大,到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33亿美元,年均的复合增长率为15.7%,正处于快速增长通道。

  掌纹识别作为前沿技术之一,渐渐成为了业内布局的一大重点。近日,亚马逊发布了自己的手掌掌纹识别技术Amazon One,该技术最初将应用于实体零售店的缴费环节,实现“刷手”结账。

  据悉,Amazon手掌识别技术将率先应用于Amazon自家位于西雅图的Amazon Go无任商店中,在未来的几个月将陆续登入更多的Amazon商店之中。使用方法很简单,去往西雅图的两家Amazon Go商店后,在店内的设备中插入信用卡,将手掌悬停在设备上,待扫描完毕后即可完成信用卡和手掌的关联,一张信用卡可以最多支持两个手掌,付款时只需将手掌悬停在Amazon One设备上方即可完成。

  目前,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加持下的移动支付耗时处在秒级水平,而亚马逊的掌纹识别技术则可以在仅仅300毫秒的时间内验证个人身份并完成支付。另外,现在流行的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都出现过一些安全性问题。

  拿指纹识别来说,未辅以强大活体检测功能的人脸识别系统很容易被3D打印面具欺骗、指纹识别可以被指纹膜成功欺骗,而掌纹识别在初始阶段即是双重验证,即第一次获取外部特征,第二次获取内部组织特征,在安全性上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相比有所提高。

  在移动支付、办公场所等场景中,掌纹识别的优势就突显出来了,伸手就能完成安全性验证,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非常类似ID卡的升级方案,用手掌替代了外部设备,而且在安全性上更佳,这也为其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宽奠定了相应的基础。

  在多种掌纹识别技术中,多光谱掌纹识别尤其引发业内人士的关注与探讨。多光谱掌纹识别是一种新型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它以人体的掌纹作为目标特征,是通过多光谱成像技术来采集生物信息的。

  尽管被冠以“掌纹”的名号,但其实多光谱掌纹识别已算得上是多模态和多种目标特征融合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代表。由于这种新技术将掌纹纹路、皮肤光谱与静脉脉络三种可识别特征结合,一次性地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因而增加了目标特征的可区分度,具有较大的易用性。

  眼下,掌纹识别还未走入寻常百姓家。不过,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行业规范的日益健全、软硬件及系统协同运作效率的提升,掌纹识别将迎来多元化应用的新机会。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查看全文

点赞

智能制造网

作者最近更新

  • 一周趣评:两大运营商发布三季度季报;亿纬锂能发布新储能电池
    智能制造网
    2022-10-24
  • 以标准化抢占产业高地 人工智能领域首批国标呼之欲出
    智能制造网
    2022-10-24
  • 借风势,乘风起!用技术“数”写“数字中国”新篇章
    智能制造网
    2022-10-24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步态识别技术的优势和潜在的应用场景

    2019-07-24

  • 曝苹果正为新iPhone测试屏下指纹识别触摸传感器技术

    2019-09-09

  • 指纹传感器领域迎来新合作 致力于维护国际安全

    2019-12-11

  • 汽车智能钥匙市场预测与其中的传感器技术

    2020-02-01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智能制造网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