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学家展示了一种商业上可行的蓝藻提取稀土元素的方法

科技百师通 20230303

  • 工业废水处理

稀土元素 (REE) 是一组 17 种化学性质相似的金属,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们通常以低浓度(百万分之 0.5 至 67)存在于地壳中。由于稀土材料在发光二极管、手机、电动机、风力涡轮机、硬盘、照相机、磁铁和低能耗灯泡等现代技术中不可或缺,因此在过去几十年中对它们的需求稳步增长,预计到 2030 年进一步上升。

由于稀土元素的稀有性和需求,它们价格昂贵:例如,一公斤氧化钕目前的价格约为 200 欧元,而同样数量的氧化铽价格约为 3,800 欧元。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唯一具有稀土全产业链的国家。

德国科学家展示了一种商业上可行提取稀土元素的方法。通过一些奇异的光合蓝藻的生物量可以有效地吸收废水中的稀土元素,例如来自采矿、冶金或电子废物回收的那些。吸收的稀土元素随后可以从生物质中清洗并收集起来再利用。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优化了蓝藻生物质吸收稀土元素的条件,并描述了结合它们的最重要的化学机制。这些蓝藻可用于未来的生态友好型工艺,同时回收稀土元素和处理工业废水。找有价值的信息,请记住Byteclicks.com

高度专业的蓝藻菌株

生物吸附是一种代谢被动过程,用于将水溶液中的离子快速、可逆地结合到生物质上。研究人员测量了实验室培养物中 12 种蓝藻菌株对稀土元素镧、铈、钕和铽的生物吸附潜力。大多数这些菌株以前从未评估过它们的生物技术潜力。

研究发现,一种未经鉴定的新物种Nostoc对这四种稀土离子从水溶液中的生物吸附能力最高,效率为84.2至91.5 mg/g生物量,而透明藻Scytonema hyalinum的效率最低,为15.5至21.2mg/g,同样有效的是 Synechococcus elongates、Desmonostoc muscorum、Calothrix brevissima 和一种未鉴定的 Komarekiella 新种。发现生物吸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酸度:它在 pH 值介于 5 和 6 之间时最高,并且在更多酸性溶液中稳步下降。当蓝藻生物量上的生物吸附表面与其他非 REE 金属(如锌、铅、镍或铝)的正离子没有“竞争”时,该过程最有效。

研究人员使用一种称为红外光谱的技术来确定生物质中的哪些功能性化学基团主要负责 REE 的生物吸附。

研究发现,源自蓝藻的生物质具有出色的吸附特性。

快速高效,未来应用潜力巨大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即使在金属浓度较低的情况下,蓝藻对 REE 的生物吸附也是可能的。这个过程也很快:例如,溶液中的大部分铈在反应开始后五分钟内被生物吸附。生物吸附提供了一种经济和生态优化的过程,用于从采矿、电子、和化学催化剂生产部门等。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前沿上。

版权声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 字节点击 原创内容,采用 BY-NC-SA 知识共享协议。原文链接:https://byteclicks.com/46987.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转载本站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本站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字节点击立场。报道中出现的商标、图像版权及专利和其他版权所有的信息属于其合法持有人,只供传递信息之用,非商务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 gavin@byteclicks.com。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

赞

查看全文

点赞

科技百师通

作者最近更新

  • 如何选择适合工业应用的压力传感器?
    科技百师通
    2024-12-19
  • 纳芯微多名股东拟合计减持不超过6%股份
    科技百师通
    2024-07-10
  • 中国科协发布2024十大产业技术问题:高速大容量光传输、自主可控GPU芯片等在列
    科技百师通
    2024-07-03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2020上海国际工业废水、废气治理技术设备展览会

    2020-04-12

  • 看DataStorm如何助力工业废水智慧运营?

    2020-08-14

  • 污水处理中曝气池的溶解氧精准监测

    2022-03-01

  • 报告,3.17有福利!还能一睹“膜法星人”水艺膜的反渗透新品

    2022-03-16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科技百师通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