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星网汪春霆:天地融合要突破三类技术

感知实验室 20230321

  • 卫星通信
  • 6G通信

C114讯 3月22日消息(南山)2023年3月22日-24日,由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指导,由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紫金山实验室主办的2023全球6G技术大会以“6G融通世界,携手共创未来”为主题在南京召开。C114将在现场对本次会议进行图文直播。

在“天地融合智能组网技术”分论坛上,中国卫星网络集团公司高级副总师、科技委副主任汪春霆介绍,6G目前处在研讨阶段,并没有确认最终指标。6G的特征也一样,业界梳理了算力网络、全覆盖、高精度定位、时间基准、人工智能、孪生、内生安全等。

有四个方面未来肯定会成为6G的主要特征:一是全覆盖,天地融合的核心就是要完成全覆盖,包括陆海空天,通信、导航、遥感、算力网络。二是全频谱,Sub-6GHz在地面用的很广泛,未来手机直连很大可能也是Sub-6GHz。天地融合有毫米波、太赫兹、光谱段,星间目前是毫米波和激光,太赫兹也可能成为星间链的主用频段。三是强智能,6G将是内在智能、自我进化的网络。四是强安全,网络安全与网络性能必须同步发展。

卫星通信被业界认为是6G的重要表征,实际上卫星通信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分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2000年,与地面网络同时发展、形成竞争,因多重制约未能形成规模;第二阶段是2000~2014年,定位地面网络的补充,取得了明显突破。第三阶段是2014年到现在,新一代大规模、巨型低轨星座大规模建设。以“星链”为例,在轨卫星超过4000颗。

对于未来的天地融合,汪春霆介绍了三大类技术:

一是NTN网络架构技术。目前有全透明架构,简单易用;可再生架构,基站上天,连接落地或星间路由;此外还有网元分离的可再生架构。最后一类是多连接架构,卫星终端可以走卫星路由,也可以走地面连接。汪春霆强调,架构是未来系统发展、产业发展的基础,确立架构非常关键。

二是高动态条件下的星地协同接入与传输技术。包括波束成型和波束管理、协同大容量接入和切换等技术,这是实现天地融合的关键技术。

三是基于时空多维信息的大尺度星地融合组网技术。现在星座构型大都是单程,未来几万颗的卫星组网,星座的构型会越来越复杂。卫星的轨道是多程的,维度是多维的,路由组网设计比单轨道面设计复杂很多,也会带来很多技术的创新。

汪春霆最后表示,希望天地融合相关研究的热点、关键技术,在业界能有更多的人关注,一起将相关的技术向前推进,在6G时代打造天地融合网络。

查看全文

点赞

感知实验室

作者最近更新

  • 荧光氧气传感器用于煤矿下氧浓度检测
    感知实验室
    2024-11-07
  • 南砂晶圆旗下中晶芯源8英寸碳化硅衬底生产基地投产
    感知实验室
    2024-06-25
  •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
    感知实验室
    2024-06-08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我国正式启动6G研发工作 国外也正展开相关技术研发

    2019-11-07

  • 我国打造首个天基物联网系统 未来应用场景广阔

    2019-11-20

  • ULA成功完成首个美太空部队发射任务

    2020-03-30

  • 这家海外物联网公司为何获得1.36亿投资?

    2020-04-08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感知实验室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