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压力大也会“大喊大叫”:人类听不到,但一些动物可以

澎湃新闻 20230404

  • 机器学习算法

人在压力大时会沉默,有时也会爆发。那么植物面对压力会怎样?

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当番茄和烟草感到压力时——脱水或茎被切断,它们发出的声音与人类正常谈话的音量相当。然而由于这些声音的频率太高,人耳无法察觉,但昆虫、哺乳动物和其他植物可能都听得到。相关研究3月30日发表于《细胞》。“即使很安静,也有人们听不到的声音,而这些声音携带着信息。”论文通讯作者、特拉维夫大学进化生物学家Lilach Hadany说,“但有些动物能听到这些声音,所以自然界可能发生了很多声学相互作用。”

科学家已经发现了植物超声波振动,新研究则得到了它们通过空气传播的第一个证据。

Hadany说:“植物一直在与昆虫等动物互动,其中许多都使用声音进行交流,所以对植物来说,完全不使用声音是不可能的。”

研究人员用麦克风记录了健康和受到压力的番茄与烟草植物的声音,并在隔音室和嘈杂的温室环境中进行了实验。研究人员通过两种方法给植物施加压力:几天不浇水和剪断它们的茎。然后,研究人员训练了一种机器学习算法来区分不受胁迫的植物、缺水的植物和被修剪的植物。

研究小组发现,受到压力的植物会比没有压力的植物发出更多声音。植物发出的声音类似于砰砰声或咔嗒声,一株受到压力的植物每小时发出大约30~50次咔嗒声,间隔似乎是随机的,但没有压力的植物发出的声音要少得多。“当番茄完全没有压力时,它们会非常安静。”Hadany说。

缺水的植物在明显脱水之前就开始发出噪声,在缺水5天后,声音的频率达到峰值,然后会随着植物干枯而下降。此外,植物发出的声音类型因压力原因不同而变化。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准确区分脱水和切割造成的压力,还可以辨别声音是来自番茄还是烟草植物。

虽然这项研究的重点是番茄和烟草,但研究团队也记录了其他植物。Hadany说:“我们发现许多植物(比如玉米、小麦、葡萄和仙人掌)在受到压力时都会发出声音。”

这些噪声背后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研究人员认为,可能是由于植物维管系统中气泡的形成和破裂造成的,这个过程被称为气穴现象。

目前还不清楚植物发出这些声音是否是为了与其他生物交流,但这些声音的存在具有重大的生态和进化意义。“其他生物可能已经进化到能够听到这些声音,并对其作出反应。”Hadany说,“例如,一只打算在植物上产卵的飞蛾或一只打算吃掉植物的动物可以利用声音帮助决策。”

其他植物也可能从这些声音中受益。Hadany和团队的其他成员此前发现,当植物“听到”传粉者发出的声音时,它们会增加花蜜中的糖浓度。其他研究也表明,植物会改变它们的基因表达来响应声音。Hadany说:“如果其他植物在压力实际发生之前就获得了有关压力的信息,它们就可以做好准备。”

研究人员说,植物声音研究可以用于改进农业灌溉系统,以监测作物的水化状态,并有助于更有效地分配水分。

特拉维夫大学神经生态学家、论文通讯作者Yossi Yovel说:“我们知道有很多超声波——每次你使用麦克风时,会发现很多东西能够发出人类听不到的声音。植物发声研究为利用这些声音开辟了一条全新途径。”

“所以现在我们知道植物确实会发出声音,下一个问题是‘谁可能会听到?’”Hadany说,“我们目前正在研究其他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对这些声音的反应,我们也正探索在自然环境中识别和解释这些声音的能力。”

相关论文信息:

http://doi.org/10.1016/j.cell.2023.03.009

(原标题为《压力大,植物也会“大喊大叫”》)

查看全文

点赞

澎湃新闻

作者最近更新

  • 瑞典科学家发明导电“土壤”“拔苗”助长
    澎湃新闻
    2024-01-02
  • 中国电科第一代人形机器人对外发布,预计明年投入应用
    澎湃新闻
    2024-01-07
  • 科学家×创业者|为恒智能孙耀杰:新型储能火太旺,三五年后便会尘埃落定
    澎湃新闻
    2023-12-23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法国开发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的穿戴式压力传感器

    2018-12-21

  • 国外研发类似耳塞的可穿戴传感器 收集数据流实现更准确的生育计划

    2019-06-13

  • 国外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评估员工绩效的移动感应系统

    2019-07-02

  • 瑞士开发用于柔性机器人皮肤的多摄像头光学触觉传感器

    2019-11-22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澎湃新闻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