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团队提出构建高性能气动柔性机器人新方法

感知视界 20230414

  • 柔性机器人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王皓、陈根良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Soft and lightweight fabric enables powerful and high-range pneumatic actuation”论文,其开发的“基于织物的轻质高强度机器人/机械手”突破了传统柔性机器人柔顺性与承载能力相互制约的瓶颈,通过发挥织物材料柔软且抗拉伸的独特性能,突破现有基于硅橡胶制作柔性机器人的思维惯性,提出具有运动模式可任意编程的轻质高强度柔性驱动单元。该机器人单元同时具备结构顺应性、交互友好性以及承载强、质量轻、精度高、工作空间大等优点,将刚性与柔性机器人各自的优点有机结合。

在当前电、热、光、磁等多种柔性机器人的驱动方法中,气动驱动因其简单、安全的操作特点,以及低成本、易于制造等固有优势,成为了柔性机器人最常用且可靠的驱动方式。气动柔性机器人大多基于弹性硅胶材料构建,在气动作用下通过硅胶材料拉伸变形实现运动输出。此类设计虽然具有自身结构顺应性而带来的优异的交互性,但也同样导致其运动易受外力干扰,难以实现承载与高精度运动控制。针对该问题,研究团队从力学原理出发,从根本上突破目前柔性机器人的固有思维定式,即不采用硅胶软材料,而是基于“柔而抗拉”材料、设计并构造具有多运动模式和高承载能力的气动柔性机器人。

基于织物材料的柔性机器人驱动器构造方法

该设计发挥织物材料柔软而抗拉伸的独特性能,通过TPU热粘合工艺,构建封闭织物气腔在正压气源作用下,兼具气动软体驱动的柔顺性以及如同气压千斤顶般的高承载能力,所制备标准柱形腔体在压强作用下,具有优于相似质量钢管的结构刚度;为进一步使其具备更加丰富的驱动特性,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基于水溶性内模具的气道构建方法,使得所制备柔性机器人的运动可编程且可提前进行精确的建模分析。

可编程且可组合的丰富运动模式

基于上述原理并结合织物材料柔软且易于压缩等特性,通过巧妙设计,该柔性机器人驱动可实现直线、弯曲、扭转等多运动模式输出,且运动模式与输出力可基于所构建模型进行精准预估,进而实现基于模型的几何参数设计。该柔性机器人驱动还可实现运动模式串联和并联:由于内模具可进行任意设计,多种运动模式可根据实际需求,分段呈现于单一驱动单元;同时由于织物材料柔软且易于压缩,具有多种不同运动模式的腔体可通过层压的方法集成于同一驱动单元,进而实现单驱动单元多运动模式的自由切换。研究通过将该软体驱动单元并联,构建了交互友好型机械手,大幅提升了现有柔性机械手的抓取范围与承载能力,进一步拓展了柔性机械臂、机械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与此同时,该工作为基于织物材料建造柔性机器人提供了指导方案,为将先进纤维、纺织技术引入机器人应用提供了无限可能。

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优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西湖大学相关经费支持。

版权声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 字节点击 原创内容,采用 BY-NC-SA 知识共享协议。原文链接:https://byteclicks.com/48452.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转载本站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本站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字节点击立场。报道中出现的商标、图像版权及专利和其他版权所有的信息属于其合法持有人,只供传递信息之用,非商务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 gavin@byteclicks.com。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

赞

查看全文

点赞

感知视界

作者最近更新

  • 这家惯性传感器企业2024营收突破4亿元,净利润2.22亿元!
    感知视界
    03-18 17:50
  • 森霸传感: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被留置
    感知视界
    02-07 17:18
  • 空调温度传感器故障解决。
    感知视界
    05-09 02:36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瑞士开发柔性微型机器人 可在体内运送药物

    2019-05-05

  • 科学家造出可侦察灾难现场的迷你型蟑螂机器人

    2019-08-11

  • 国内团队再次实现液态金属领域新突破

    2020-03-24

  • 分拣机器人创企Covariant获4000万美元B轮融资

    2020-05-20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感知视界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