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使动物进入一种奇特的类似冬眠的状态
在某些物种中,当环境变得艰难时,身体会踩下刹车,降低体温并减缓新陈代谢,达到类似冬眠的状态,称为昏睡(torpor)。人类不会进入昏睡状态,但这一状态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和长途太空旅行等看似毫无关联的场景中可能都具有潜在益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使用针对大脑深层区域的治疗性超声波,成功在不侵入小鼠颅骨的情况下诱导出类似昏睡状态。小鼠可以自然进入这种休眠状态,因此研究人员还测试了技术在大鼠身上的效果,而大鼠通常并不具备昏睡能力。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5月25日的《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上,可能有助于研究人员通过超声波调节不同脑区以控制其他生理活动。这种方法是非侵入性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生物医学与神经运动科学系副教授马特奥·塞里(Matteo Cerri)表示,这“对许多应用来说是极好的”,他并未参与该研究。他认为这种方法足够灵活,可以起到“温控器”的作用,通过调节超声波刺激强度来调整体温。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生理学、药理学与神经科学学院的临床医生迈克尔·安布勒(Michael Ambler)表示,使用非侵入性技术是将昏睡状态诱导技术推进到可用于人类的重要一步。他并未参与该研究。此前的一些尝试依赖于将基因注射到目标区域以辅助在光或药物刺激下激活细胞。然而,安布勒指出,这类侵入性方法不太可能获得用于人类的批准,因此这项新研究“是一项非常有趣的工作”。为非侵入性地诱导类似昏睡状态,研究人员在其啮齿类动物身上放置了一顶微型头盔状探针,用超声波刺激大脑深层结构。他们选择的超声波频率不同于医疗用途,例如产前筛查中使用的频率。目标区域是下丘脑前视区域,这个区域含有神经元,此前研究表明这些神经元在昏睡中起作用。刺激这些神经元会促使它们发送信号至位于背部上部的棕色脂肪,这是一种高度活跃的新陈代谢脂肪,其任务是在身体过冷时提高体温。由前视区域触发的超声波信号抑制了小鼠棕色脂肪的活动,阻止其提高体温。为了确认体温下降情况,研究人员使用红外摄像机追踪了棕色脂肪区域的皮肤冷却和尾部热量流失。他们还通过测量氧气消耗的减少来确认啮齿类动物的新陈代谢减缓。除了脂肪冷却和新陈代谢减缓外,小鼠还表现出其他类似昏睡状态的迹象,如活动减少和心率下降。小鼠在受到惊吓或压力时可以自然进入昏睡状态。为确保是超声波而非压力或恐惧引发体温下降,研究人员转向了大鼠——这些动物没有自然昏睡反应。超声波信号同样使大鼠体温下降,表明超声波刺激前视区域是造成类似昏睡状态的原因。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放射肿瘤学系副教授、该研究的资深作者洪辰表示,大鼠中的效果较温和。“大鼠研究只是概念验证,”她说,并补充说这项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人员自动化了刺激过程,以维持动物处于类似昏睡状态。当温度上升时,超声波会重新启动,再次降温,就像温控器一样。实验中,小鼠被维持在这种状态达24小时,当超声波刺激关闭后,体温和新陈代谢迅速恢复正常,未见明显负面后果。深入观察细胞对刺激的反应显示,超声波影响了进入前视神经元的钙等离子的流动,从而触发信号,传达到棕色脂肪并阻止其加热身体。当研究人员移除控制这种流动的蛋白质后,超声波对降低体温的效果减弱。这些结果表明该蛋白“就像一个纳米开关”,洪辰表示。她认为这是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因为大脑其他区域的类似蛋白也可能对超声波刺激敏感。“如果我们能在大脑其他部位识别出对超声波敏感的蛋白,我们可能会调节其他行为,”她说,并补充说这些行为具体是什么还有待观察。通过向大脑发射超声波改变行为的能力可能会带来伦理影响。“在科技领域,我们必须思考是否存在黑暗面,”洪辰表示。“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会很低,因为这项技术要发挥作用,需要设计精良的设备,能够精确地针对特定大脑区域,而这一点极具挑战。”该技术还需要克服最初的怀疑。“我认为目前你无法真的用这种方法让某人进入某种程度的低体温状态,”塞里指出,并提到还有其他更容易的方法来使人类失去知觉。如果非侵入性昏睡诱导在人类中实现,一个潜在用途可能是为中风或心脏病发作患者争取在送医过程中的时间,洪辰表示。这两种紧急状况都会导致相关组织的缺氧,而由于昏睡会减少氧气需求,因此损伤可能被延缓甚至避免。在ICU中,昏睡诱导可能可以避免使用大量药物和监控设备。正在研究昏睡作为支持ICU器官衰竭患者方法的安布勒表示,“这项研究是朝这一目标迈出的第一步。”在人类中诱导昏睡还具有未来化的潜力,即支持在孤独的太空长途旅行中实现类似休眠的“暂停生命”状态。在这一可能性在某个理想未来起飞之前,必须首先对地球上的常见物种进行研究。塞里表示下一步应是在较大的非人类动物身上进行测试,可能是猪。“它们最接近人类——没有毛发,体温也与人类相似,”他说。洪辰也认为猪可能是通向人类应用昏睡诱导技术的关键一步。“我们希望逐步推进这项技术,从小鼠到大鼠,再到猪、猴子,最终希望能应用于人类,”她说,接着补充说,也许还有更远的未来,超越地球的边界。
查看全文
作者最近更新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