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更宽敞、可重复使用!我国在研新一代载人飞船最多可以坐7人

传感菜鸟 20230611

  • 载人飞船
  • 航天发射

2023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任务连战连捷。5月10日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6月4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新阶段新篇章。在实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任务的同时,工程也在全力推进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目前已完成载人月球探测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今年将全面开展登月阶段各项研制建设工作。

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作进展如何?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会有哪些创新和突破?中国空间站航天员乘组和科学实验还会有哪些新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带你揭秘。


新一代载人飞船和火箭什么样?

三十多年前,中国载人航天确立三步走战略,选择了发展载人飞船技术,为航天员打造稳定可靠的天地往返系统。今天,中国空间站已经建成,新一代具备可重复使用技术的载人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正在研制当中。

记者:这三十年能够走到这一步,可能首先是当时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包括道路的选择,因为我记得当时其实航天飞机还很流行。但是我们没有走航天飞机这条路,选择了飞船,当时是不是也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

周建平:当时论证的时候,这也是焦点问题,确实像你说的,那个时候航天飞机比较热。当然我们的论证肯定是要考虑不同的方案,但我们综合了很多因素,这里面既包括技术的基础,也包括代价、成本。我们决定从载人飞船起步,现在看是个非常好的选择。我们也在发展新一代的载人飞船,还是钝头体这样的形式。当然三舱结构变成两舱结构,一个更安全更经济的模式,一样可以实现部分重复使用。可以把关键的那一部分收回来。

记者:比如说返回舱的重复利用。

周建平:是的。

记者:这个什么时候能够实现?

周建平:中国几年之内就能实现了。技术上我相信几年我们能够解决所有的挑战。

记者:几年之内都能够解决。

周建平:而且我们的火箭也应该在几年内,要突破火箭(芯)一级的回收技术。

记者:火箭芯一级的回收技术也要有突破,也就是说往返太空的成本会大幅度地降低,这太让人期待了。


巡天望远镜将发射 能带来什么?

作为中国空间站在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还将发射首个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开展广域巡天观测,进行前沿科学研究。

记者:巡天望远镜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发射,把它发(射)上去的意义是什么?

周建平:巡天望远镜应该说是空间站工程到现在为止立项最重要的一个科学设施,它也是中国天文界翘首以盼的,也是国家在天文学方面投入的最高水平的一个科学设施。它会给天文学的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它也会使中国的天文学研究,中国的天文学家进入全球的领先行列。

记者:我们会发现类地行星吗?

周建平:我们有这样的专门的观测模块的设计。

记者:我们还真的设计了这样的观测模块?

周建平:对,这也是人类关心的很大很重要的问题。寻找地球之外生命体是我们人类很长时间非常关注的一个事件。通过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希望一步一步地去接近这个目标,但确实很难。

记者:但是发现外星人不是没有可能的。

周建平:要去探索,宇宙那么大,有那么多恒星,有那么多行星,难道只有地球存在生命吗?


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 现在进展怎样?

在全面建成并且运营空间站之后,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还将迈得更远。根据消息,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启动实施,计划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记者:载人登月和载人登上空间站比,它的难度大在哪里?

周建平:难度要大很多。我们空间站的组合体三个舱,再停两艘载人飞船,再停一艘货运飞船,这就是现在的最大构型。九十多吨将近一百吨。那我们要实现一次载人登月,折合送到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大概要一百三、四十吨,比送整个组合体的六个(舱),还要大个百分之三、四十。当然也不是一次送上去,是两次。我们正在研究登月的火箭,分两次把载人飞船和登月的着陆器送到月球轨道,在月球轨道上交会对接。航天员是乘坐载人飞船出发,到了月球轨道和着陆器对接以后,进入着陆器,然后着陆器落月球,着陆器会带一辆车,可以扩大人的活动范围,提高效率。然后完成任务以后,着陆器的上升器,再把人送到月球轨道,再和载人飞船对接,航天员再回到载人飞船,返回地球这么一个过程。

记者: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周建平:中国已经具备了实现载人登月的能力,我也可以充满信心地说,不用太长的时间就能够完成我们工程研制的工作,来实现把中国人在2030年前送上月球,在月面开展科学考察活动,然后安全返回地球的这么一个任务。

本文转载自“中国载人航天”,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原标题《更宽敞、可重复使用!我国在研新一代载人飞船最多可以坐7人》。

为分享前沿资讯及有价值的观点,太空与网络微信公众号转载此文,并经过编辑。

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

部分图片难以找到原始出处,故文中未加以标注,如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

查看全文

点赞

传感菜鸟

作者最近更新

  • 水清还是水浑?原来靠这个小东西就能看出来
    传感菜鸟
    4天前
  • 影像传感器:看不见的“眼睛”,无处不在的科技伙伴
    传感菜鸟
    4天前
  • 烟雾来了别慌张,MQ2烟雾传感器默默在守候
    传感菜鸟
    4天前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NASA称软件缺陷或是导致波音星际客机试飞失利的主要原因

    2020-03-09

  • 欧洲和俄罗斯的火星探测车发射任务推迟到2022年

    2020-03-17

  • 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完成测试

    2020-03-30

  • 波音载人飞船拟第二次无人试飞 尝试与空间站对接

    2020-04-08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传感菜鸟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