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通院栗蔚:构建算力服务时延圈标准体系,推动算力便捷普惠泛在

感知狐 20230707

  • 算力服务
  • 云边协同

C114讯 7月3日消息(水易)日前,在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信通院”)、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主办,云计算标准和开源推进委员会承办的“2023云边协同大会”上,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栗蔚发布并解读《算力服务时延圈标准体系》。

需求迫切,算力服务时延圈势在必行

栗蔚表示,根据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我国算力规模排名全球第二且增速排名第一,但算力输送效率不高。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例如车联网、实时渲染、AR/VR、智慧城市等应用对高算力、低时延的需求正在呈指数级增长,算力服务低时延的需求愈发迫切。

在此背景下,我国各省市陆续出台降低算力时延相关文件,加速构建全国/省域/城市范围的时延圈,推动算力服务的高效便捷使用,最终让其如同水与电一样,为数字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栗蔚介绍,传统意义上,时延是指一个报文或分组从一个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个端所耗费的时间。但是在算力服务时代,时延定义不仅局限在端到端网络时延,延伸拓展至用户获取和使用算力服务的时间成本。

具体来看,“算力服务时延圈”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用户根据业务需求端到端算力服务接入获取的最大时延。可以说,时延将是衡量算力是否便捷、普惠和泛在的关键客观指标。

目前,以运营商、云服务商为代表的算力服务供给侧企业,加速建设覆盖全国范围的算力基础设施,强化云边端统筹协同,统一提供多层级分布式云算力服务时延圈。

强化核心三要素,构建算力服务时延圈

栗蔚指出,构建算力服务时延圈,应重点基于用户视角从算力供给、传输能力、协同调度三方面强化能力。

一是,构建云边端多层次算力服务供给。建设多样化、泛在云边端算力服务,覆盖中心、区域、边缘算力异构节点,满足实时渲染、安防监控、车联网、工业制造等不同场景的低时延计算需求。

二是,强化网络数据传输质量。提升用户“入算”能力,提高网络接入能力,优化拓扑分流架构,提升算力节点高速互联,降低算力服务获取网络时延损枆;提高数据传输效能,提升端到端数据传输分发速率、可靠性、安全。

三是,提升面向时延的全局统筹调度能力。强化全局资源视图,将时延圈覆盖范围可视化集中呈现;强化云边端协同调度能力,根据不同业务属性、时延需求,在满足应用计算质量前提下,将请求调度到时延最佳匹配算力节点。

构建《算力服务时延圈评价模型》标准

为此,中国信通院提出《算力服务时延圈评价模型》标准,包含算力服务接入、算力数据传输、低时延调度、管理和可视化,以及面向场景的云游戏、车联网等应用。

根据这些标准体系,云服务商可以很好地建立为用户提供不同算力服务时延圈的分布式云服务,用户也可以比现在更加享受实时调度等场景化需求。

栗蔚介绍,依托《算力服务时延圈评价模型》标准,建立统一监测体系,通过部署探针和现场测试,2023年上半年中国信通院开展首批评估试点,对移动云、天翼云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互联网边缘云算力服务接入时延测试,测试结果显示,不管哪个城市访问边缘云都是5毫秒以内。

面向未来,中国信通启动算力服务时延圈领航计划,联合政产学研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健全完善标准体系。同时,构建“1+2+N”模式,建立统一公共服务监测平台,采用定点探针监测、现场实际两种评测方式,对N个技术和应用场景开展试点验证,定期发布监测报告,总结成效问题,逐步构建覆盖全国各省、市、区的多层级算力服务时延圈,降低用户算力服务获取和使用成本。

查看全文

点赞

感知狐

作者最近更新

  • 韩企SKC美国工厂竣工,即将开始玻璃基板生产
    感知狐
    2024-07-08
  • 我国首颗全电推通信卫星亚太6E定点成功
    感知狐
    2024-06-11
  • 110亿美元!英特尔出售旗下工厂部分股权
    感知狐
    2024-06-06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曙光计算服务助力山东大学解码三维建模新路径

    2022-03-04

  • 信通院牵头编制的3项边缘计算行业标准发布,构建可信边缘计算生态

    2022-06-28

  • 浅谈能源工业互联网的边缘计算解决之道

    2022-07-05

  • 提升算力服务:甘肃联通793万预算购置CDN边缘算力设备

    2022-07-11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感知狐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