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法成功将超透镜成像分辨率提高一个量级
利用极化激元材料和超构材料构筑的超透镜能够超越传统光学成像分辨率的极限,实现亚波长级别的微观结构和生物分子的更好观测,对物理芯片、化学材料和生命科学等领域产生广泛而革命性的影响。2000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John Pendry爵士首次提出了超透镜的概念,并预测其具有突破传统光学成像分辨率极限的能力。随后,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张翔团队率先提出了新型银-聚合物超透镜的实验方案,极大推动了超透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自此以后,各国科学家纷纷加大对超透镜的研究投入,成为光学领域的热门课题,并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光纤通信、光学成像等场景。然而,超透镜的光学损耗一直是该领域长期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限制了成像分辨率的进一步提升。
为了解决这一挑战,香港大学教授张霜-张翔院士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戴庆团队以及John Pendry团队合作提出了一种实用的解决方案,借助多频率组合的复频波方法激发来获得虚拟增益,进而抵消光学体系的本征损耗,获得更高质量的超透镜成像分辨率。为了验证此理论的有效性,合作团队分别从微波频段和光频段进行实验设计合成复频波的超透镜。
戴庆课题组近年来长期研究提升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能力,探索原子制造技术下高压缩的极化激元材料和器件设计,在近场光学成像技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因此为光频段极化激元超透镜的设计奠定了强有力的实验基础。
戴庆课题组与合作者深入研讨后,创制了基于合成复频波的碳化硅声子极化激元超透镜,实现了超透镜成像的分辨率约一个量级的提升,有望对光学成像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合成复频波方法是一种克服光子学系统本征损耗的实用技术,不仅在超透镜成像领域有卓越表现,还可以扩展到光学其他领域,例如极化激元分子传感和波导器件等。该方法还可以针对不同的系统和几何形状进行定制化应用,为提高多频段光学性能、设计高密度集成光子芯片等方向提供了一条潜在途径。找有价值的信息,请记住Byteclicks.com
8月18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上述研究工作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前沿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版权声明:除特殊说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 字节点击 原创内容,采用 BY-NC-SA 知识共享协议。原文链接:https://byteclicks.com/51800.html 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标明本文地址。转载本站内容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本站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字节点击立场。报道中出现的商标、图像版权及专利和其他版权所有的信息属于其合法持有人,只供传递信息之用,非商务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 gavin@byteclicks.com。我们将协调给予处理。
查看全文
作者最近更新
-
这家惯性传感器企业2024营收突破4亿元,净利润2.22亿元!感知视界03-18 17:50
-
森霸传感: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被留置感知视界02-07 17:18
-
空调温度传感器故障解决。感知视界05-09 02:36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