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行业调研 建筑机器人市场机遇分析
建筑机器人是指自动或半自动执行建筑工作的机器装置,其可通过运行预先编制的程序或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进行运动,替代或协助建筑人员完成如焊接、砌墙、搬运、天花板安装、喷漆等建筑施工工序,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保障工作人员安全及降低工程建筑成本。
中建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建一局研发应用多类行业首创机器人建造技术和智能制造设备,助力行业实现智能建造升级。 其中,“X-MEN”机器人担任工地“医师”,四足监测机器人为“保安”,智能搬运机器人为“司机”,建筑机电管线安装机器人为“电工”。这些新老面孔带给观众新奇体验的同时也真正意义上可以辅助和替代建筑工人“危、繁、脏、重”施工作业。
展厅内还展出了一局自主研发的可实现自动上下料、切割、吸尘和贴标等功能的智能模板加工装备,行业内首个电动数控滑模平台等智能设备,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展现中建一局以科技赋能“中国建造”。
建筑机器人由控制系统、驱动系统和执行机构组成,分别对应控制器、伺服电机和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建筑机器人成本主要集中在核心零部件部分,核心零部件约占建筑机器人成本主要集中在核心零部件部分,核心零部件约占建筑机器人成本的72%,其中伺服系统约占24%,减速器系统约占36%,控制系统约占12%,机械本体约占22%;其他外设约占6%。
此次,中建一局不仅带来了更具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的3.0版超高层北斗高精度卫星定位接收机,还带了自主研发的超长距离北斗高精度卫星定位接收机。接收机内嵌多项关键技术解决了超长基线受电离层、对流层等大气误差和多路径影响严重的问题,实现多种复杂条件下的精准定位。
在提高建筑施工过程中高精准测量、定位能力同时,中建一局还带来了行业首创的建筑变形监测雷达。通过MIMO体制建筑变形监测雷达的应用,建(构)筑物变形监测的工作效率、准确性和安全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并可为建(构)筑物变形监测领域和安全评估提供新的检测技术与产品。
外资品牌垄断的根源在于国产建筑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空心化”。我国工业化起步晚,技术水平落后,导致建筑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技术缺失。且三大核心零部件技术含量高,进入壁垒严格,国内企业不仅要面临周期长、投入高、研发失败等风险,而且国外品牌还有很大的降价空间,因此市场环境倒逼国内建筑机器人厂商退出技术含量最高同时也是利润率最高的上游市场,转而投向附加值低的中下游市场,如本体生产商、系统集成商。
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预计将翻一番;据估计,全世界每10人中就有近7人将居住在城市。城市化的需求和快速增长带来了挑战,包括满足对经济适用房和住宿、四通八达的交通系统和其他基本必需品的加速需求,因此不断发展的城市化和工人的安全不断推动建筑机器人市场的发展,推动行业进入发展期。
根据MartinPlacek统计的数据,2021年全球建筑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为85.3百万美元,预计2022年达到99.7百万美元。就单位出货量而言,最大的市场将是建筑工地上使用的机器人助手,其次是基础设施机器人、结构机器人和精加工机器人。
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在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三大核心零部件的进口比例高达75%、80%、80%。由于三大核心零部件只能高度依赖进口,因此国内的中下游厂商严重受制于人,基本完全丧失议价能力,导致企业生产成本畸高,甚至造成价格倒挂现象。其中减速器的技术难度最高、垄断程度最高,目前国内企业进口零部件无异于虎口夺食,企业往往要以高出国外厂商近3倍的价格购买减速器,以近2倍的价格购买伺服电机。
建筑机器人行业产业链上游为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中游为建筑机器人本体生产;下游主要包括系统集成商、工程施工与装修、建筑工程管理等应用领域。
我国的建筑机器人研究起步比国外晚很多,不过目前有越来越多企业参与到该领域中来。以固建机器人为例,研发生产的各种工厂端、工地端建筑机器人能对应不同的工地需求。比如,钢结构智能生产线能大幅度提升钢结构的生产效率,还有3d打印建筑机器人,建筑机器人能迅速完成建造一栋建筑。
国内建筑机器人发展的契机来自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比国外,中国在建筑机器人方面,虽然探索较晚,但追赶速度却很快。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建筑机器人产业链。纵观当下建筑机器人行业,国内已有数十家公司在此展开布局,包括碧桂园子公司博智林、帕梅艾尔、上海大界等较早一批入局的玩家,以及筑橙、筑石、蔚建等一批新入局者。
国产建筑机器人在核心零件、软件、算法等方面不断突破。从商用化角度来看,全球建筑机器人市场仍然处于早期阶段,国内外都在发展,但全球最大的建筑业市场在中国,在这场竞争中,我们的优势很明显。
2022年,住建部发布《“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规划中指出,加强新型传感、智能控制和优化、多机协同、人机协作等建筑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研究编制关键技术标准,形成一批建筑机器人标志性产品。积极推进建筑机器人在生产、施工、维保等环节的典型应用,重点推进与装配式建筑相配套的建筑机器人应用,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施工作业。我国建筑机器人行业从萌芽期走向成长期,行业内企业开始增多,行业标准逐步确立,并且政策规划等相关行业发展的辅助配套开始落地。
我国建筑业产值规模不断扩大,也为建筑机器人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23年,中国建筑机器人行业应用规模将达到224亿元。虽然目前中国的建筑机器人专利技术增长迅速,但大部分仍在研发期,并未进入商用领域或实现规模化量产,下游应用渗透率不及1%。
目前多数建筑机器人的研发是由工业机器人为基础,结合建筑领域的特点,加以创新发展而来。虽然国内外建筑机器人发展水平不一,但整体上偏向于新材料(如轻质碳纤维)建筑物、构件加工以及构件施工安装、搬运方面的应用。部分机器人厂商已实现自动定位,自动巡视等功能。建筑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以及普适度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应用潜力较大。
建筑机器人行业市场机遇分析
未来几年中国建筑机器人行业将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为建筑行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和创新,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建筑工业化正不断发展,从工厂到工地,提高建造智能化水平,正越来越受到行业关注。如今,随着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机器人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或将推动智能建造进一步落地。
机器人渗透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最近几年,由于中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一大批机器人制造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异军突起。
建筑智能建造产业升级是解决建筑业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近年来建筑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大力推广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加快应用大数据技术,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推进发展智能建造技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建筑工业化升级,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技术协同发展,在建造全过程加大建筑信息模型、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
预测2022-2026年,行业整体复合增长率稳定在22%左右,预计到2025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将达402.5亿美元。
我国建筑业产值规模不断扩大,也为建筑机器人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23年,中国建筑机器人行业应用规模将达到224亿元。虽然目前中国的建筑机器人专利技术增长迅速,但大部分仍在研发期,并未进入商用领域或实现规模化量产,下游应用渗透率不及1%。
从长远来看,可以扩大和改善人类的工作并提高生产率的建筑机器人等智能建造技术,在未来也将会得到推广使用。
我国建筑业产值规模不断扩大,也为建筑机器人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2021年我国建筑业产值为29.30万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8.8%;2022年我国建筑业产值为31.2万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6.48%。
建筑机器人行业研究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建筑机器人未来的政策走向和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挖掘建筑机器人行业的市场潜力,基于重点细分市场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对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竞争、产业盈利水平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
查看全文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