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典型案例:重庆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环评

机械设备之家 20231020

  • 温室气体排放
  • 低碳发展
长寿经开区规划环评以统筹协同“控煤-减污-降碳”作为评价主线,分情景预测了多种规划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能源结构优化、严格环境准入要求、推动产业低碳转型等方面对规划提出了优化调整建议和实施要求。

  2021年7月以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的通知》《关于在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开展碳排放评价试点的通知》等文件,推动全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工作。目前,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果,现以“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典型案例”为主题陆续发布,供交流借鉴。
 

  一、基本情况
 

  重庆长寿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范围10km²,已入驻企业69家。规划主导产业为综合化工、钢铁冶金、装备制造,规划时限为2021—2025年。
 

  园区估算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为829.46万吨CO2,从排放过程来看,化石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净调入电力、油气系统甲烷逃逸和废弃物处理排放量占比分别为86.2%、7.1%、5.9%、0.5%和0.3%。从排放行业来看,化工、热电和建材行业排放量分别为342.0、320.1和97.1万吨CO2,占园区排放量的41.2%、38.6%和11.7%。
 

  二、技术探索
 

  长寿经开区规划环评在《重庆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碳排放评价(试行)》的基础上,构建了与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相同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实现园区底数与行政区底数可比;充分依托市域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采用了特色评价指标(园区温室气体排放量占行政区比例),分情景预测了新增化石燃料燃烧、油气系统甲烷逃逸、工业生产过程、净调入电力、废水处置等规划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与规划区现有排放占比、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评价结论。
 

  三、工作亮点
 

  一是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清洁燃料替代。规划环评针对园区三家耗煤企业特点,从燃料替代和能效提升两方面提出减碳措施,并要求园区在规划期燃气热电联产机组建成后逐步替代现有燃煤热电联产机组,通过“煤改气”调整能源结构,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推进;二是严格新建项目准入要求,严控能耗和排放增量。规划环评明确提出新建、改扩建化工项目,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应当达到重庆市同行业先进水平,钢铁、化工、水泥新建、改扩建项目应实现煤炭消费减量。三是梳理可行技术,推动园区低碳发展。针对园区主导产业偏重的特点,梳理了可用的减排和低碳技术,提出了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建议。
 

  四、评价成效
 

  按照规划环评优化调整的方案,园区在实现规划发展目标的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预计下降28%。
 

  专家点评
 

  长寿经开区规划环评以统筹协同“控煤-减污-降碳”作为评价主线,分情景预测了多种规划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能源结构优化、严格环境准入要求、推动产业低碳转型等方面对规划提出了优化调整建议和实施要求。评价思路和方法对于以产业转型和减污降碳协同为导向的产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借鉴意义。
 

  供稿 | 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
 

  编辑 | 宋祥
 

  审核 | 秦超
 

  原标题: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典型案例①:重庆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环评

查看全文

点赞

机械设备之家

作者最近更新

  • 《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印发 推动汽车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机械设备之家
    2024-01-12
  • 《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印发 助力汽车芯片研发应用
    机械设备之家
    2024-01-11
  • 工信部:到2025年,制定30项以上汽车芯片重点标准
    机械设备之家
    2024-01-12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美国环境保护署发布新提案:拟定飞机排放标准

    2020-07-29

  • 生态环境部将扩大火电行业碳监测试点范围

    2022-06-09

  • 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打造核心RFID技术

    2022-06-28

  • 赋智赋能未来数据中心 施耐德电气解密行业低碳可持续发展路径

    2022-07-01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机械设备之家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