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足够的续航能力是保证驾驶里程的基础

电子技术应用 20220322

  • 新能源汽车
  • 三电系统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再加上国家的大力扶持,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很多人都会把新能源汽车作为家用车的首选。毋庸置疑的是,在这个智能化时代,一辆汽车的“聪颖”程度,很影响使用体验。而想知道这辆车是否“聪颖”,大可从其智能配置看起。类似于“大脑”存在的车联网系统,便是考察的重点。

新能源汽车市场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市场,全球都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我国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鼓励全社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车企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新能源汽车产品及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及应用主体。为了开发出具有较好市场接受度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新能源车企在进行产品研发前,需要进行市场调查活动。市场调查存在多种具体方法,比如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等,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然而,去年12月底,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从2022年1月1日起,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降低30%。与此同时,核心短缺的问题仍在全球蔓延,还有动力电池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都给新能源汽车的有序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所周知,燃油车加油基本是几分钟的事。而新能源车呢,慢充普遍需要10个小时以上。就算超级快充都要1-2个小时才能充满。有些充电桩对新能源车充电,可以免费1-2个小时也就正好够快充的时间。但是,充电时车主不可能坐在车上掐着表看,超时一会儿肯定会有,这就要交停车费了。

新能源车最核心的就是三电系统,分别是电池、电控和电机。而这三者当中,电池又占了很大的比例。可是,电池偏偏又是一个损耗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电池容量和性能因为充放电而逐渐降低,续航里程也会打折扣(快充比慢充损耗电池寿命更大)。比如:原本700公里的仪表续航里程(注意:非实际续航里程),经过3年后,仪表续航里程可能就只有600公里了。再过几年,仪表续航里程还会下降得更快。因为电池的性能损耗并不是线性下降的,后期损耗更快。

由于新能源车续航的长短和温湿度、巡航速度、电池性能、空调、音乐、智能化设备、充电桩的分布密度等等都有关系。导致500公里续航的出租车不满电都不敢接超过200公里的长途单。害怕送乘客到达了,自己得在异地满大街找充电桩,费时费力还赚不到钱。对于私家车主也有同样的续航焦虑,600公里的续航要想在节假日开回500公里的老家,必须策划好中途充电的时间。

总体来说,新能源车烧电不烧油,堵车没有怠速消耗确实比较节能。但就算司机每次都选择夜间电费打折的时候充电,白天跑跑市区,也不可能便宜到1公里不到1毛钱。作为普通司机,综合工况也就能跑出个0.3-0.5元/公里。加上前面说的隐形的坑,很多司机就不太愿意选择新能源车。

续航能力对于一款新能源汽车来说,尤其重要。续航能力不佳,不仅限制了日常出行,更会带来频繁充电的苦恼,影响日常行车体验。因此,对于追求高品质体验年轻人来说,更需选择续航能力持久且配置快充功能的车型。

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足够的续航能力是保证驾驶里程的基础,也是便捷出行的重要参考。同时,更加全面的智能化安全配置也能为出行安全保驾护航,减少意外的发生。当然,在选择新能源汽车时,我们可以根据个人需求,综合对比车辆的空间、性能、外观、内饰等方面,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车。





查看全文

点赞

电子技术应用

作者最近更新

  • 核心IP的技术进步加速卫星导航芯片融合创新
    电子技术应用
    2022-10-19
  • 英飞凌发布ModusToolbox™ 3.0,通过支持同步调试简化双核应用的开发
    电子技术应用
    2022-10-20
  • ASML:继续供货中国!ASML是欧洲公司,DUV光刻机不受美国影响!
    电子技术应用
    2022-10-19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美国研发自行供电传感器,减少电池耗电量

    2019-04-30

  • BMS和电流传感器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上的应用

    2019-05-20

  • PTC热敏电阻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过热保护中的作用

    2019-06-28

  • 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达成博鳌共识

    2019-07-04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电子技术应用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