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成本大幅下降,电动车价格也一步降到位?没那么简单!

不颓废科技青年 20231122

  • 新能源汽车
  • 电池成本
还记得2022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高企让新能源车企苦不堪言吗?当时,电池级碳酸锂最高价格达到60万元/每吨,车企大佬开足火力,把枪口对准电池供应商。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说,“当前动力电池成本已经占到新能源汽车的40%~50%,甚至60%,现在我不是在给宁德时代打工吗?”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2022中国汽车论坛上也表示,“目前芯片和电池价格贵的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到新能源汽车公司的利润和生产。”

  行业大佬的火力全开,给全中国的消费者普及了这样一个知识点,新能源汽车卖得贵,是因为电池卖得贵,而电池卖得贵,似乎又是因为电池原材料卖得贵。

  这个逻辑好理解,毕竟成本摆在那里,电池原材料上涨会产生连锁反应,纯电车型价格居高不下。2022年的最高点价格接近60万元/吨,相比此前5万元/吨的价格足足上涨了10倍有余。关键是涨幅实在太离谱了。

  一台定价20万的电动车,电池包成本能够占到整车明面成本的50%左右,均摊研发、人工、社会成本以及其它零部件采购之后,车企承受巨大的压力。

  现在,电池原材料的价格已经回落到15.65万元/吨(2023年11月13日价格),也就是说比去年最高点的时候回落了四分之三,企业的成本变得可控起来,但车辆价格的调整幅度却没有随行就市,只是微弱调整。

  于是,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幅下降了,电车的价格却没有跟着大幅下降?

  大部分车企还在亏损

  目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除了比亚迪、理想和广汽埃安之外,其余的都处在亏损的状态。尤其以蔚来最为严重。根据2023年二季度财报显示,蔚来亏损高达60.56亿元,同比扩大119.6%,环比扩大27.8%,毛利率为1%。蔚来二季度一共卖出23520辆新车,同比降6.1%。这意味着,蔚来每卖一辆车,就会亏损25万元;小鹏汽车二季度总收入为50.6亿元,同比下降31.9%,环比增长25.5%,净亏损达28亿元,同比增长3.8%;环比增长20%。交付量方面,二季度小鹏汽车新车交付量2.32万辆,环比增长27.3%。小鹏每卖一辆车亏损金额为12万;零跑汽车第三季度销售收入56.56亿,同比增长31.9%。目前零跑汽车的经营利润处于亏损状态,今年第三季度经营亏损为10.254亿元,按交付44325辆的数据计算,零跑汽车第三季度单车经营亏损为2.3万元。

  其余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因为没有上市,也没有公布相关的财务情况,所以,它们的亏损情况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以目前的车市舆论环境,如果有谁实现盈利,早就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得大肆宣扬了。既然没有任何消息,那就说明大家都在亏着。

  目前来看,在各家新能源车企的销量规模没有做起来之前,想要通过降本来实现盈利的希望是相当渺茫。

  参考理想汽车的例子。理想是在2023年二季度扭亏为盈的。当季,理想汽车实现利润23.1亿元,交付新车86533辆,同比增长201.6%。也就是说,理想实现盈利至少有两个明面上的条件,一是月销量达到2.7~2.8万辆,二是产品的单价要卖到30万元以上。

  所以,电池原材料大幅降价,这只意味着新能源车企在成本方面变得更加可控,但绝不意味着车企有能力跟进大幅度降价。

  新能源造车归根结底是一门生意,它是需要盈利的。而要想赚钱,首先一条就要有相对应的销量规模。要想扩大销量规模,只能通过调整价格来刺激消费者的需求。

  于是,我们看到了市场上出现了这样“割裂”的情景:车企既想要通过小幅试探性的调价收获更大的销量规模,又不能一下给到位因为还要考虑到成本可控,这也算得上是极限拉扯了。

  研发成本在急速增加

  目前,虽然电池原材料的价格在大幅下降,可是新能源汽车在研发层面的投入成本更高,甚至足以抵消前者的价格下降幅度。

  在2023年之前,能够搭载800V高压快充平台的车型一只手都可以数得过来,还要时不时拿出来做舆论宣传,甚至还要把同样搭载800V的保时捷Taycan拉出来当靶子。可是到了2023年,800V高压平台几乎成了定价20万以上的车型的标配。比如售价20.99~27.69万的小鹏G6、售价21.79~27.99万智己LS6、预售价22万起的昊铂HT,这几款车型甚至还搭载了高阶NOA和250+kW的大马力电机。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配置和功能能够成为标配,背后都需要大量的研发做支撑。

  我们还是以蔚小理为例。2023年Q2季度,蔚来汽车总收入达到87.72亿,研发投入达到了33.4亿元,连续三个季度突破30亿元,同比增长55.6%。据了解,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电池技术、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小鹏汽车Q2季度的营收为50.6亿元,研发投入达到13.7亿元,同比增长了8.1%,用于支持其在自动驾驶以及智能互联等领域的研发活动;理想汽车在Q2的研发投入为24.3亿元,同比增长了58。4%。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新车型的开发以及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

  动辄几十亿的研发投入,而且还是长期以来一直如此,对于新生的新势力品牌而言,资金压力相当大。

  此外,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还努力打造细节,比如大彩电、大冰箱,表面上给看到的配置,中国品牌差不多能给到了,甚至比现在四五十万的合资车型还要丰富。为的就是快速打出知名度,快速占领消费者的心智。新能源造车就是如此,不仅要打造一套全新的造车逻辑,还要在产品体验细节上超越燃油车,这些工作需要付出看得见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还有看不见的时间以及试错成本。

  因此,电动车降本光只看电池成本下降,还需要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来对研发成本、制造成本还有影响成本进行均摊。

查看全文

点赞

不颓废科技青年

作者最近更新

  • 图像传感器平台:推动汽车安全功能快速落地的关键引擎
    不颓废科技青年
    2天前
  • 最好的解析!如何选择合适的电感
    不颓废科技青年
    10-11 00:53
  • 那些看不见却离不开的“小卫士”:聊聊电化学传感器的选型与应用
    不颓废科技青年
    09-23 22:27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美国研发自行供电传感器,减少电池耗电量

    2019-04-30

  • BMS和电流传感器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上的应用

    2019-05-20

  • PTC热敏电阻在新能源汽车锂电池过热保护中的作用

    2019-06-28

  • 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达成博鳌共识

    2019-07-04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不颓废科技青年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