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学》:提高玉米和水稻产量,中国科研团队找到关键基因

西贝网 20220325

  • 基因编辑
玉米和水稻是全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两种经济作物。今日,来自中国育种专家的一项重要成果在顶尖学术期刊《科学》发表,为开发产量更高的玉米和水稻品种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在这项研究中,由中国农业大学的杨小红教授、李建生教授和华中农业大学的严建兵教授领衔的团队,在两种作物中找到了一个影响产量的关键基因。

田间试验显示,敲除这个基因后,玉米和水稻的谷物产量分别增加10%和8%,而且对其他农艺性状没有任何明显的负面影响。

这一发现来自科研人员对玉米和水稻驯化过程的分析。人类对这两种禾本科植物的驯化栽培大约从近10000年前就开始了,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它们如今在很多形态、生理特征上与其野生祖先显得很不一样。

尽管玉米和水稻各自走过的驯化道路不同,但作为备受人类青睐的农作物,它们出现了一些共同的变化,比如:种子成熟后不像野生祖先那样自动脱落(方便了人类收割);种子休眠减少(有利于同一时间萌发和收割);植株上的籽粒数量更多或颗粒更大(满足我们对高产的要求)。

科学家们由此推断,这两种作物驯化出来的共同特征,背后可能是由保守的基因驱动的。如果是这样,找到这类经过趋同选择的关键基因,并在育种计划中针对这些基因进行操作,可以开发改良的作物品种。

根据这一思路,研究团队首先在玉米及其野生近缘种大刍草(teosinte)的全基因组范围内进行了探索,寻找控制玉米籽粒数量的基因。通过对基因组区域精细定位,他们找到了一个候选基因KRN2(kernel row number2)。这个基因在栽培玉米和野生大刍草之间存在差异,与一根玉米棒子上有多少排籽粒有关,因此对玉米产量有很大影响。

而在水稻中,正如研究人员所猜测的那样,他们找到了KRN2的同源基因OsKRN2。这个基因同样从栽培稻到野生稻经历了选择,并且OsKRN2调节的也是水稻产量的一个决定因素:水稻穗的二级分枝(secondary branch)数量。

▲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研究人员鉴定出了玉米和水稻经历趋同选择的490对种间同源基因,包括玉米的KRN2及其水稻同源基因OsKRN2(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进一步分析显示,这一对同源基因都编码WD40蛋白,并与另一个功能未知的基因DUF1644相互作用,对两种作物的籽粒数量起着负调控作用。也就是说,敲除这一基因,可以通过增加玉米籽粒行数和增加水稻穗的二级分枝数,分别提高玉米和水稻的籽粒数。而这一结果分别在基因编辑实验和田间试验中得到了验证。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海南三亚、辽宁铁岭的多次田间对照试验表明,KRN2基因编辑玉米和OsKRN2基因编辑水稻产量增加(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KRN2、OsKRN2这对种间同源基因在内,研究团队一共鉴定出了490对种间同源基因在玉米和水稻的驯化过程中经历了趋同选择。对这些基因的深入了解,有望为作物的育种工作提供更多的洞见,加快玉米和水稻种质创新,还可以为从头驯化新作物提供信息,满足全球粮食生产的多样化需求。

查看全文

点赞

西贝网

作者最近更新

  •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将目光投向115亿年前 捕捉到令人惊叹的"彩虹结"
    西贝网
    2022-10-21
  • 物理学家对质子结构异常现象感到疑惑
    西贝网
    2022-10-21
  • 科学家发现世界上第一张已知星图:被藏在一座修道院里
    西贝网
    2022-10-24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科学家们公布雄心勃勃的新计划:复活已灭绝的塔斯马尼亚虎

    2022-03-04

  • 科学家正努力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复活已灭绝的圣诞岛大鼠

    2022-03-11

  • 换了猪心的人为什么才活了两个月?

    2022-03-16

  • 基因编辑技术或将能为不可治愈的线粒体疾病带来新疗法

    2022-03-21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西贝网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