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如何采用云原生技术加速数字化转型

小道芯信息 20231127

  • 数字化转型
  • 云原生技术
  • DevOps

随着全面“深度云采用”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采用云原生技术来推动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云计算已经成为承载数字技术的强大基石,与国内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尤其是头部企业或大型企业。

基于云原生的大量创新正在为行业带来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也越来越多地被视为云战略和数字化转型工作的核心原则。Gartner预测,到2027年,超过70%的中国大型企业将建立云原生平台,而2022年这一比例不到30%。

然而,中国的CIO并未清楚地了解云原生和数字化转型之间的关系,而且多数传统企业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技术创新部分,专注于容器、持续集成/持续交付(CI/CD)和无服务器等技术,而不是探索云原生的业务价值,将云原生战略与业务目标相匹配。中国的CIO应了解云原生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业务价值,明确云原生范围,并且制定人员配置战略,以成功加速数字化转型。

明确云原生对于数字化转型的业务价值

云原生被视为数字业务的核心推动因素,但在大多数企业机构中,云原生部署更注重技术创新,而非业务成果。因此,CIO会受到财务和业务部门等业务合作伙伴或利益相关者的质疑,包括云原生和数字化转型之间的关系,以及数字化转型可以从云原生中获得的真正业务价值。云原生技术有助于提高多个领域的业务价值(如图1所示)。

图1:云原生对于加速数字化转型的业务价值

数字时代下的云原生转型还涉及一些重要的问题。中国的CIO应增加对云原生技术的认识,以提升云原生技术的业务价值。

根据数字化发展目标,确定云原生开发的范围

云原生采用范围包括容器、容器编排(如Kubernetes)、微服务架构、服务网格、API、DevOps风格开发、程序化云基础架构和不可变基础设施等领域。从架构、开发和运营的角度考虑云原生开发的范围(见图2)。

图2:云原生开发框架

采用云计算需要仔细规划,并深入了解现有应用在向云原生架构的迁移中可能会造成何种阻碍。利用云原生架构原则,为内部应用开发团队、平台工程团队和基础设施团队提供指导,构建全面的云原生应用以及云原生平台和基础设施。

在确定云原生开发范围时,CIO还应考虑采用API优先的战略(例如,开放式API),以提高内部可复用性。此外,API对于云原生应用和基础设施也很重要。

云原生安全也是云原生开发的关键部分,但企业通常在开发的后期考虑安全性。随着云原生架构、API和容器的普及,云原生安全风险也在增加。确保云原生环境的安全,需要将安全视为开发和运行之间的一个连续体,而不是单独的问题。在定义云原生战略和云原生关键开发领域时,优先考虑云原生安全。

制定人员配置战略,增强云原生人才库

实现云原生目标需要应用架构和云原生平台之外的人员和技能,包括运营、安全和开发。传统IT技能无法满足云原生演化的需求,因此,在确定云原生开发范围时,CIO必须制定个性化的人员配置战略,以拓展企业的云原生人才库(见图3)。

图3:有效的人员配置战略要素

由于云原生技术涵盖开发、交付和运营等全生命周期流程,应确定每个IT部门对云原生技能的需求,尤其是开发、基础设施和运营、安全和平台工程团队的技能需求。为此,CIO应采取以下措施:1.评估和确定内部云原生技能和人才;2. 明确未来的云原生技能组合;3. 明确云原生领域的顶尖人才;4, 满足关键人员配置需求,与HR展开协作;5. 建立云原生实践社区(CoP)。


查看全文

点赞

小道芯信息

作者最近更新

  • 电流传感器选型不迷茫,一篇讲清楚
    小道芯信息
    09-26 09:57
  • 拉绳位移传感器:你知道它在你生活中的作用有多大吗?
    小道芯信息
    09-25 09:34
  • 聊聊张力传感器的那些事——从选型到应用的实用指南
    小道芯信息
    09-25 22:23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现代制造业体系的一次数字化大考:抗击疫情与工业互联网平台

    2020-02-24

  • 零售新格局下,更应加强新技术和业务的融合

    2020-02-25

  • 浪潮云ERP打造云上工作新动力,共推“同舟计划”,携手伙伴科技战“疫”

    2020-02-25

  • 疫情防控倒逼制造企业 提升了数字化转型的主动性

    2020-02-25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小道芯信息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