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变形测点间距的选择策略和一般原则

南京峟思工程仪器 20240129

  • 变形监测

​  在工程测量中,表面变形测点的设置对于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选择合适的测点间距不仅能提供准确的变形数据,还能有效节约监测成本。本文将重点讨论在选择表面变形测点间距时应考虑的因素和一般原则。

  在工程测量领域,表面变形测点的设置对于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测点间距的选择不仅关系到变形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直接影响到监测成本和工作效率。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选择策略和遵循一般原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选择策略

  适应性策略:测点间距的选择应首先基于被监测对象的特性和规模。例如,在坝体监测中,坝轴线长度是一个关键因素。对于较短的坝轴线(通常小于300米),宜采用较密的测点间距,如20米至50米,以捕捉更多的变形细节。而对于较长的坝轴线(大于300米),则可以适当放宽测点间距,如50米至100米,从而在保持一定精度的同时降低监测成本。

  重点关注策略:对于结构中的关键部位或变形敏感区域,如“V”形河谷中的高坝和地形变化陡峻的坝段,应采取加密测点的策略。在这些区域增加测点密度,可以更有效地捕捉变形信息,确保结构安全。

  经济性原则:在满足监测精度和安全性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考虑经济性。过密的测点布置不仅增加成本,还可能导致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复杂性增加。因此,需要在精度和经济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二、一般原则

  均匀性原则:在一般情况下,测点应尽可能均匀分布在被监测对象的表面,以获取全面、一致的变形信息。

  可操作性原则:测点的设置应便于实际操作和观测。例如,在选择测点位置时,应考虑人员安全、设备等因素。

  可维护性原则:测点应易于长期维护和管理。在选择测点时,应考虑其稳定性和耐久性,以确保长期监测的可靠性。

  动态调整原则:随着工程进展和变形情况的变化,测点间距和位置可能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因此,在制定测点方案时,应预留一定的灵活性和可调整性。

  综上表面变形测点间距的选择策略和一般原则旨在确保监测的准确性、经济性和安全性。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和灵活调整,可以为工程结构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选择合适的表面变形测点间距是确保工程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根据工程结构的特点和监测需求来确定测点间距,并在必要时对关键区域的测点进行加密。通过这样的策略,我们可以在确保监测精度的同时,有效降低监测成本和工作量。


查看全文

点赞

南京峟思工程仪器

南京峟思工程仪器有限公司,结构物智能监测一站式解决方案供应商

作者最近更新

  • 沉降观测点的定义、重要性、建设与选择
    南京峟思工程仪器
    2024-06-13
  • 高边坡监测规范:确保边坡安全的科学准则
    南京峟思工程仪器
    2024-06-11
  • 公路建设中边坡监测规范解析
    南京峟思工程仪器
    2024-06-11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什么情况下需要对建筑物设置变形监测点

    2023-06-26

  • 【峟思科普】水库监测点位布设原则

    2023-07-10

  • 守护边坡安全监测,监测仪器功不可没

    2023-08-16

  • 什么是变形监测? 变形监测的基本概念

    2023-08-22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南京峟思工程仪器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