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无线微创脑机接口临床试验成功
1月31日,清华大学官方账号称,由医学院洪波教授团队设计开发的无线微创植入脑接口NEO于2023年10月24日成功进行了首次临床植入实验。2024年1月29日,联合团队召开临床试验阶段总结会,宣布首例患者脑接口康复取得突破。
通过记录和解释大脑信号,大脑接口可以实现大脑和计算机之间的直接通信。一方面,它有助于逐渐冻结、脊髓损伤、癫痫等脑部疾病患者的康复;另一方面,它有望实现大脑智能的集成,直接扩大人脑信息处理能力。
实现“脑”与“机”的互联并不容易。洪波表示,脑机接口主要有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两种路线。侵入性脑接口是将神经电极植入脑皮层,神经信号质量高,但会引起神经细胞炎症反应,伤口也有感染风险;非侵入性脑接口将电极贴在头皮外观上,对人体伤害小,但头皮脑电信号弱,噪音大,极度依赖导电软膏,难以稳定工作。
近年来,随着脑科学、微纳传感器、微电子芯片、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脑接口迎来了新的突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清华大学设计的无线微创植入脑机接口处理器大约有两枚硬币大小,不同于1月30日埃隆·马斯克旗下公司Neuralink的脑机接口。其体内机集成了神经传感、信号处理、无线通信和无线电源芯片,埋在患者颅骨内;电极覆盖在硬膜外(硬膜位于颅骨和大脑皮层之间,以保护神经组织)。在大幅减少神经损伤的前提下,通过“内应外合”获得更高的通信带宽。据了解,经过三个月的家庭脑接口康复训练,患者可以通过脑电图活动驱动气动手套,实现自主饮用水等脑控功能,掌握解码精度超过90%。
洪波说,脑接口可以帮助脊髓损伤、中风、高截瘫患者控制假肢、轮椅,甚至使用智能手机、计算机等设备,减轻患者疼痛,加快康复过程,提高生活质量。随着脑接口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实现双向闭环神经调节,帮助治疗癫痫、抑郁等更多的神经疾病。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查看全文
作者最近更新
-  
                                押宝中高端电子烟!共达电声发布MEMS微压差气流传感器传感地图 03-22 16:43 03-22 16:43
-  
                                温度传感器安装时常见的错误传感地图 05-08 09:14 05-08 09:14
-  
                                新华社报道:我国科学家在这一核心传感器件获突破传感地图 2024-11-11 2024-11-11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