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下的红外测温市场全面飘红

枭枭 20200212

  • MEMS传感器
  • 温度传感器
  • 红外测温仪
春节后,高德红外首周涨幅高达34.79%,之后呈一路走高趋势,而大立科技则连续三个涨停,华中数控也同样上涨。

  春节后,沪深两市股指开市首日大跌。但在市场震荡中,沪深两市仍有86只强势股在春节后的5个交易日中股价创出历史新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其中,红外测温仪龙头企业在列,高德红外首周涨幅高达34.79%,之后呈一路走高趋势。而大立科技则连续三个涨停,华中数控也同样上涨。

  肺疫之下,红外测温仪需求剧增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还在持续。当下在各个城市,无论是超市入口还是小区门口,随处可见拿着手持红外体温检测仪的工作人员。继口罩之后,这个行业的产量也正在高速增长。

  近日,工信部下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直属单位赛迪顾问发布了一份关于红外体温检测仪产业链和产能分布的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国内红外体温检测仪产能将得到空前释放。其中,手持红外测温仪2019年产量30万台,预计2020年将达到65万台。

  从市场角度来看,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红外测温依然是市场热点与重点,前景广阔,由巨大需求催生的设备缺口,也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满足。


  国内红外测温仪设备供不应求

  随着疫情的扩散,如今想在市面上购买到红外测温仪已经非常困难了,淘宝上红外测温仪早已脱销。目前全自动红外测试仪厂家只管生产,不允许自己接单,而是由工信部直接按需发放,先疫区后其他。

  目前国内短期面临红外测温缺口非常大。

  2020年2月2日工信部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指出:国内共收到各地红外体温检测仪需求大约2万台,手持式测温仪需求30余万台;预计全国全自动红外体温检测仪需求6万台,手持式测温仪55万台。

  而接下来,即使疫情控制住了,复工潮来临,依然需要大量红外体温检测仪。比如,学校、工厂、小区、超市等等也要配置上红外测温仪,其需求量将是几何级增长。

  但目前国内产能有限,企业加班加点生产也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产能方面,武汉高德红外最大,其次是杭州大立科技,再者是武汉华中数控。

  高德红外在整个春节期间一直加班加点生产、保交付,其生产岗员工24小时轮岗制加班加点生产全自动红外体温检测告警系统,日产量高达1000套;大立科技同样是春节无休,生产和服务都是连轴转,现已具备2000台套/月的生产能力,后续希望把产能提高到每月5000台左右;华中数控的武汉总部与广东分部也在加快生产,计划将红外测温仪产能提高到月产三千台。这样算下来,国内生产红外测温仪的三大主力军,一个月的产能总共也只有4万左右,距离几十万的需求量还很远。


  红外测温仪毛利大,企业闷声发大财

  近期,生产红外测温仪的企业收到的订单量大增。2020年1月29日,工信部中国红十字会疫情防控物资保障联动机制召开第一次工作组会议,电子信息司组织大立科技等3家全自动红外热成像测温仪、手持红外线测温仪生产企业尽快向疫区供货,支援疫区前线。


  接下来,大立科技将每月将生产5000台红外线测温仪支援全国各地,预计2020年1季度,大立科技业绩将大增10倍以上。而日产1000套红外测温设备的高德红外业绩就更高了。

  全国全自动红外体温检测仪需求6万台,手持式测温仪55万台。分别按照单价12万元/台、200元/台的单价测算,工信部预计的红外体温检测仪市场需求达到73.1亿元。

  另外,疫情筛查工作实现由城市向乡镇覆盖,假设按照市级别需求规模的50%进行测算,各市、县、乡镇均会产生大量的红外测温仪需求:36.6亿元。

  而在这几十亿甚至将过百亿的市场里,龙头企业的利润非常可观。

  红外测温仪中最核心的零部件是由红外MEMS芯片封装之后形成的探测器。高德红外于2017年研制出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红外芯”,拥有了当时国内第一条自主可控的8英寸批产型MEMS生产线,可大批量生产非制冷焦平面红外探测器。目前公司已经拥有了三条完全自主可控的红外探测器产线。而大立科技也在其2019年半年报中表示,其是国内少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能够独立研发、生产热成像技术相关核心器件、机芯组件到整机系统全产业链完整的高新技术企业。


  因此,对于高德红外与大立科技这类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来说,产品毛利大,而且核心器件的自主可控保障了终端需求爆发情况下规模化生产不受制于人。业内人士预测,在疫情之下,红外测温仪龙头企业利润将高达几亿甚至过十亿,而小企业利润也将有几千万。

声明:本文由个人作者撰写,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处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传感器专家网立场。如有侵权或者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查看全文

点赞

枭枭

集成电路设计行业资深记者,传感器专家网专栏编辑。

作者最近更新

  • 软传感器技术是什么?
    枭枭
    2021-07-05
  • 一家日本工厂,竟是全球芯片荒的“元凶”?
    枭枭
    2021-06-23
  • 国产压力传感器的艰辛发展历史
    枭枭
    2021-06-21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城市地下黑匣和耕牛项圈中的物联网技术应用

    2018-12-03

  • 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在国外航空领域的多个应用案例

    2018-12-03

  • 世界知名厂商谈机器人与智慧家庭的概念及面临的挑战

    2018-12-03

  • 配电房定期巡检工作中的巡检机器人应用案例

    2018-12-03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枭枭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