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最新署名文章:多项传感器技术是人形机器人核心(前沿观点)

传感器专家网 20250724

  • 压力传感器
  • 柔性触觉传感器
  • 射频滤波器

7月23日,《学习时报》刊发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胜的最新署名文章《人形机器人走向大众生活的技术密码》,文章中,分析了加速人形机器人普及的数项核心技术和其中的研发难点,这些技术包括:柔性触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AI芯片与多模态大模型、射频滤波器、3D打印技术等。


《学习时报》于1999年9月创刊,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管主办,面向全国,服务全党,以各级党政干部和广大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党专门讲学习的报纸。


▲来源:《学习时报》

专家档案


刘胜,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工业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长期致力于芯片封装及可靠性研究,推动我国封装技术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式发展。2024年,带领武汉大学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人形机器人“天问”,突破了传感器、灵巧手、仿生关节和芯片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为发展我国自主可控的人形机器人产业作出重要贡献。202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当前,人形机器人正以颠覆性姿态重塑未来图景,凭借深度融合人工智能、高端制造与新材料等尖端科技,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平台性产品,是全球科技竞争的新赛道。从灵巧抓取精密零件到自如穿越复杂地形,从精准感知环境变化到快速响应决策,这些令人惊叹的“超能力”背后,究竟藏着哪些核心技术密码?


柔性触觉传感器让“灵巧手”更灵敏


人形机器人的灵巧手是其关键技术之一。业界常言“制造人形机器人,半数难度在灵巧手”。人类手掌能凭借27块骨骼、50余块肌肉及100多个关节的协同,完成从捏取绣花针到搬运冰箱的极端操作。而机械灵巧手想要复刻这一生物力学奇迹,需在多重技术维度中实现精准平衡:材料要兼顾轻质与耐磨耐腐蚀;传动系统需在高效率与高精度间抉择;控制算法更要攻克多关节协同的复杂难题。


破解这一难题就要靠柔性触觉传感器的突破。作为灵巧手的“触觉神经”,其核心功能是通过导电橡胶、石墨烯薄膜等材料,像人类皮肤般感知压力分布、温度及材质。但传统传感器不仅响应速度慢、难以在毫秒级反馈触觉信息,且耐温性、耐久性较差,无法精准捕捉微小应力变化。


为突破上述困境,新型柔性触觉传感器通过柔性基底与微型化设计实现革新。其压力响应灵敏度可达5毫秒,压力测量精度误差控制在0.1%—0.01%;封装可靠性经5.4亿次压力循环测试验证,芯片失效率低于10ppm,并朝着1ppb级目标迈进,可满足20年以上使用寿命需求。这些技术突破让机械灵巧手逐步接近人类手掌的感知与操作精度,为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复杂任务执行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压力传感器让机器人“仿生脚掌”走得稳


人形机器人要实现类人化运动,不仅需要灵巧的双手完成精细操作,更依赖“仿生脚掌”实现稳定行走。然而,平衡控制一直是全球人形机器人研发的核心难题,失衡、打滑、摔倒等状况频发。人类行走时,足底神经能实时感知地面硬度、坡度及细微变化并反馈给大脑;对机器人而言,由力传感器构成的“脚底神经”感知网络,正是实现动态平衡与环境交互的关键。但实际应用中,人形机器人面临诸多挑战,一颗小石子产生的瞬间冲击力,或是从高台跳下时的过载,都可能导致机器人失衡;同时,高成本、大尺寸、低抗振性等问题,也制约着力传感器的普及。


如何解决呢?传统压力传感器,要靠人工涂胶水把芯片粘在底座上,只能单个生产,不仅费时费力、成本高,做出来的传感器还不够小巧。并且,机器人一动起来,胶水容易受热变软,导致耗电增加、数据不准,遇到撞击还容易脱落损坏。人形机器人全身需要密密麻麻安装上百个传感器,这种传统压力传感器显然不适用。


为突破这些瓶颈,新一代力传感器在制造工艺上进行了革命性创新。摒弃传统胶水连接方式,采用精密印刷工艺将感应材料附着于金属基材,并通过高温烧结形成共晶层,实现材料的紧密融合。这一技术不仅让传感器体积缩小至传统产品的1/50,更将抗过载能力从3倍提升至10倍,能耐受两三百度高温而不发生蠕变,确保电信号测量精准,使用寿命长达20年。生产模式也从低效的手工涂胶单件生产,升级为自动化批量印刷烧结,大幅降低成本,实现了低成本、自动化、大批量、高效率、高一致性的生产。这项技术突破不仅让人形机器人行走更稳健,更推动了汽车传感器等智能装备领域的技术升级,打通了多领域技术协同创新的通路。


“大脑”与“小脑”的精密协作


人形机器人的大小脑控制系统,是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组件。“大脑”负责环境感知与决策,整合来自触觉传感器、摄像头、激光雷达等设备的信号;“小脑”则专注于运动传感,控制动作生成,主要依赖力传感器与惯性传感器的数据反馈。与人类模糊的控制机制不同,机器人通过量化传感数据并持续反馈,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多个步骤,借助机器学习逐一完成。


人形机器人大脑模拟人类的思考推理、交互沟通、任务理解与编排以及记忆能力,其核心技术依托高算力、高带宽的人工智能芯片(AI芯片)与多模态大模型。然而,研发AI芯片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需追求高AI算力,另一方面要保证高内存带宽。先进的芯片制程工艺虽能提升性能,但高密度设计导致功耗剧增;同时,多内存控制器的布局会占用大量芯片面积,难以实现合理配置。


要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感知世界并快速决策,AI芯片必须同时满足“算得快”与“传得快”的要求。传统芯片因中央处理器频繁调用外部存储器数据,存在能耗高、延迟大的问题,如同厨师反复往返厨房与仓库。为解决这一困境,芯片设计创新提出将外部存储移至芯片内部,使计算在芯片内完成,从而简化系统、降低通信开销、提升通信效率和模型推理速度。三维堆叠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芯片平面电路限制,通过减薄芯片并立体堆叠,增加集成度与内存带宽,在提升AI算力的同时优化芯片良率。这些技术革新为实现高效智能的机器人大脑奠定了基础。


人形机器人的“小脑”承担着类人运动控制的关键职能。当大脑AI芯片通过感知系统完成决策后,需与小脑进行高效通信,由小脑负责运动传感与动作生成。其核心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精确控制能力。小脑需融合多种传感器输入数据,对多个自由度进行综合判断与协调控制。要求将控制指令时延压缩至毫秒级,周期性抖动控制在微秒级,对电子器件与执行器的性能要求近乎极致。第二,高可靠性。为确保运动稳定性,小脑需采用冗余指令机制,同一指令多次发送,避免因单次信号传输失误导致动作偏差,同时,核心部件需达到航天级低失效率标准,确保长时间稳定运行。


当前机器人动作生硬卡顿的根源,正源于“小脑”的指令频率不足。若每秒仅发送一条运动指令,机器人动作必然呈现机械式顿挫;而当指令频率提升至每秒1000次,实时反馈位置、速度与力度参数时,机器人动作便可达到类人的流畅丝滑效果。这意味着,高性能的小脑芯片必须在快速响应、动作连贯性与极端可靠性之间实现完美平衡,而攻克这些技术难点,正是推动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技术突破的关键所在。


除了小脑芯片,与之匹配的运动训练模型也是机器人小脑系统迭代升级的关键。首先要利用人体虚拟现实技术在真实环境下进行数据采集,然后在云端虚拟环境中通过强化学习进行训练,之后再将学习成果部署到真实物理实体。这种训练方式有助于加快机器人的学习过程。武汉大学团队通过16台摄像机和三维测力平台,逐帧模拟人类行走的步态。当精密芯片遇上真实的人体运动数据库,机器人才能从机械的模仿者进化成会运动的生命体,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射频滤波器——实现精准的通信功能


射频滤波器是人形机器人实现精准通信的核心器件,其功能类似收音机调台——通过筛选有用信号、排除干扰信号,保障设备精准收发信息。一部手机通常需要50—100颗射频滤波器芯片,其性能直接决定通信质量。然而,该领域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他们凭借数十年技术积累构建了涵盖材料、制造、算法的立体技术壁垒,国内企业面临专利封锁、设备落后、人才稀缺等多重困境。


突破垄断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国外传统滤波器采用不规则多边形结构(已申请专利),但通过建模仿真发现其曲面不光滑、杂波明显、性能欠佳。我们通过AI算法推理计算,创新性地提出水滴形滤波器结构——这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设计,不仅突破了专利封锁,更实现了性能的显著提升,器件曲面光滑度与信号纯净度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武汉大学已申请相关专利348项(授权176项),并通过产学研合作孵化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滤波器公司。同时,为加速高端滤波器国产化,我们正在构建全球化研发与生产体系。


轻量化是必须跨越的门槛


人形机器人要真正融入人类世界,轻量化是必须跨越的门槛。在工业制造、医疗护理等专业领域,以及家庭服务、教育陪伴、养老照料等日常场景中,更轻的体型意味着更低的能耗、更灵活的动作和更高的安全性。然而,实现人形机器人“减重”面临多重矛盾挑战,既要保证机身强度,又要精简材料;既要集成更多传感器,又要控制整体重量;既要提升续航能力,又不能使用笨重电池。


3D打印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创新路径。自20世纪80年代3D打印技术发明以来,这项技术已发展成熟,其核心优势在于通过构建复杂轻巧的结构实现部件一体化打印,显著减轻重量;支持快速原型设计,加速创新迭代。但将3D打印应用于人形机器人制造仍存在三大技术挑战:结构强度与疲劳性能保障(传统拓扑优化易产生内部缺陷,需确保机械强度、疲劳强度及抗冲击性能)、工艺质量控制(需解决风场控制、形貌监测等问题,避免未融合颗粒、气孔、裂纹等缺陷)、承力件寿命管理(通过断裂力学与损伤力学研究,建立缺陷产生机理模型,实现缺陷精确定位与实时消除)。


当前解决方案是将3D打印在线监测技术与激光强化技术结合,实现工艺过程可视化、质量缺陷可检测、力学性能可调控。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铁基、钛基、铝基等合金材料的机器人部件制造,包括肩部支架、胸骨框架、小臂、大腿、手指及关节等关键承力结构,为人形机器人轻量化发展提供了可靠支撑。


未来发展


全球正加速布局机器人产业,2025年被业内视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量产元年。我国作为全球领先的人形机器人生产大国,已在AI芯片、柔性关节、动态平衡算法等领域取得突破。同时,凭借庞大市场需求、强大制造能力及产业链优势,中国在基础元器件制造、系统集成和场景开发等领域潜力巨大。


从发展阶段来看,人形机器人需历经从全尺寸样机初步行走,到系统高度集成突破,再到实现跑跳等高动态运动能力,最终迈向产业化落地的过程。面向未来,产业发展遵循短期(5年)、中期(15年)、长期(30年)的技术路线图:短期以材料创新为核心,研发复合材料、高强钢等轻量化高强度材料,同时提升电机、传感器、芯片等关键部件可靠性,推进通信物联网技术集成,实现基础人机交互;中期致力于复杂环境自主感知、仿生材料(如仿生皮肤)应用及高承重任务执行;长期目标则是实现类人智能的自主学习与情感交互,赋予机器人多场景自适应能力。各阶段均需同步推进安全可靠性(自检测/自修复)、协同技术(边缘计算+5G/6G云端协同)的突破,以及应用场景从工业制造向家庭服务等领域的拓展。


未来,我们需进一步聚焦核心零部件国产化、AI芯片研发及场景化应用创新三大方向,持续攻克“卡脖子”技术,实现从基础材料到智能系统的全链条突破,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大众生活,助力社会服务体系的全面智能化升级。

查看全文

点赞

传感器专家网

传感器行业综合服务平台,立志于建设便捷方便的传感器选型器、行业专业媒体

作者最近更新

  • 磁阻传感器_磁阻轮速传感器_磁编码器_磁开关传感器-专业生产厂家
    传感器专家网
    15小时前
  • 【产品上传】免费展现您公司的产品!
    传感器专家网
    1天前
  • 中国科学院院士最新署名文章:多项传感器技术是人形机器人核心(前沿观点)
    传感器专家网
    1天前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新加坡研发新型传感器系统检测地铁车门故障

    2018-12-03

  • 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在国外航空领域的多个应用案例

    2018-12-03

  • 杨凌农高会开幕:农机自驾系统借传感器技术实现机器换人

    2019-03-22

  • 上海市在静安区安装了二十万个智能传感器

    2018-12-04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传感器专家网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