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研发新型荧光传感器,实现肉类腐败可视化监测
随着全球食品供应链的加速发展,开发快速精准的食品腐败监测技术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核心挑战。生物胺(如腐胺、亚精胺)作为微生物代谢产生的关键腐败指标,与肉制品新鲜度呈显著负相关。传统检测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电化学传感器虽精度高,但依赖复杂样品预处理和昂贵仪器,难以满足现场快检需求。而主流单信号荧光探针易受探针浓度漂移、环境光干扰影响,低浓度下缺乏肉眼可辨的颜色变化,严重限制了实际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李宝副教授、武汉工程大学Chen Yuan合作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吡嗪喹喔啉配体的双发射铕金属有机框架(Eu-MOF)比率荧光传感器。该传感器通过"天线效应"产生495 nm(配体π→π*跃迁)和615 nm(配体-金属电荷转移,LMCT)双发射峰。生物胺通过氢键吸附至MOF孔道,动态调控LMCT与配体-配体电荷转移(LLCT)的平衡,导致荧光颜色从橙色向绿色转变。结合琼脂糖水凝胶封装和智能手机RGB分析技术,传感器可在10分钟内实现生物胺的μM级检测(检测限3.7–9.1 µM),并成功应用于0–25°C下虾和鸡肉腐败过程的实时可视化追踪。
核心设计与表征示意图1展示了Eu-MOF的构建机制:吡嗪喹喔啉四羧酸(H₄L)与Eu³⁺通过配位组装形成刚性框架。单晶结构分析(图1)显示该MOF属于六方晶系(空间群P6₃/mmc),由[Eu₉(μ₃-O)₂(μ₃-OH)₁₂]次级构筑单元(SBUs)和四羧酸配体构成三维shp拓扑网络。每个Eu₉簇通过12个配体连接,形成均一六方孔道,为生物胺吸附提供活性位点。
示意图1. Eu-MOF的构建及对多种胺的响应机制示意图。
图1. a) Eu-MOF的结构单元;b) Eu₉簇与H₄L配体的连接模式;c,d) 沿c轴和b轴的Eu-MOF堆叠拓扑结构。
图2通过SEM、PXRD和XPS验证了材料的稳定性:六棱柱晶体形貌规则(图2a),经多种溶剂浸泡24小时后晶体结构保持不变(图2c),Eu 3d结合能位于1135.5 eV和1165.3 eV(图2f),表明其适用于复杂水性环境检测。
图2. a) Eu-MOF的SEM图像;b) EDS图像;c) 不同溶剂浸泡24小时后的PXRD图谱;d) Eu-MOF与H₄L的红外光谱;e,f) XPS谱图。
胺响应性能与机制
图3揭示了Eu-MOF对不同生物胺的特异性响应:在365 nm紫外光下,添加亚精胺后荧光强度比(I₄₉₅ₙₘ/I₆₁₅ₙₘ)显著增大,颜色从橙色逐步变为绿色(图3a-c)。而色胺则引起整体荧光淬灭(图3d)。理论模拟(图4)表明,胺分子通过氢键(键长2.67–3.66 Å)吸附于MOF孔道内金属簇周围(图4b,d,f)。
图3. a) 不同胺溶液中Eu-MOF的紫外光荧光照片;b) 495 nm与615 nm峰强度比;c-e) Eu-MOF对亚精胺(c)、色胺(d)、戊胺(e)的荧光响应、线性拟合及CIE色度坐标变化。
图4. a,b) Eu-MOF与戊胺的吸附密度及弱相互作用模拟;c,d) 与色胺的模拟;e,f) 与亚精胺的模拟。
图5-6的轨道分析阐明了动态调控机制:生物胺通过改变电子密度分布,选择性抑制LMCT并增强LLCT。以亚精胺为例(图6f),其向MOF转移0.421e电荷,使π→π*跃迁能隙从1.976 eV降至1.778 eV,强化495 nm发射;同时抑制LMCT路径,削弱615 nm发射,从而触发比率信号变化。
图5. MOF、MOF+戊胺、MOF+色胺、MOF+亚精胺的态密度(PDOS)分析。
图6. a) 能级示意图;b) 部分HOMO-LUMO轨道分布;c-f) Eu-MOF及其胺复合物的TD-DFT计算光谱。
便携设备与实时监测
为提升实用性,团队将Eu-MOF封装于琼脂糖水凝胶制成便携传感标签(图7a)。结合智能手机RGB分析,腐胺、尸胺等生物胺浓度与G/R(绿/红)值呈线性相关(图7c-f,R²>0.99)。图8-9展示了实际应用:在25°C下存储的虾样品,1天内标签变为黄绿色(轻微腐败),2天转为亮绿色(严重腐败);而0°C样品5天才出现明显变化。传感器响应时间低于10分钟(图9c),且可通过水洗重复使用3次以上。
图7. a) 智能手机RGB分析平台示意图;b) 不同浓度胺溶液下的荧光颜色变化;c-f) 腐胺(c)、尸胺(d)、精胺(e)、亚精胺(f)的G/R值-浓度线性拟合。
图8. a) 虾肉腐败监测示意图;b) 25°C与0°C下虾/鸡肉的新鲜度监测照片(365 nm紫外光)。
图9. a,b) 虾/鸡肉腐败过程中G/R值-响应时间散点图;c) 不同腐败程度样品的传感器响应照片。
总结与展望
该工作首次提出"动态LMCT/LLCT平衡调控"机制,攻克了传统单信号探针的抗干扰难题。通过"材料-器件-算法"协同创新,建立了高灵敏、可视化、可穿戴的食品安全监测系统。未来有望推动MOF智能传感技术在食品工业质量控制中的规模化应用,为生鲜供应链提供实时监管工具。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
查看全文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