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首个先进武器曝光,坦克装上4面相控阵雷达13路传感器,网友直呼离谱!

大怪科学 20250823

  • 红外传感器
  • 相控阵雷达
  • 信火一体

随着“九三阅兵”日期的临近,多场演练举行,部分先进装备也陆续被媒体披露。
其中,最先被曝光、信息量最多的,莫过于被网友称为“双离谱”的第四代坦克装备,目前网络上已有该新型坦克的大量高清图片。

该新型坦克被网友直呼“双离谱”,第一个离谱是这款坦克上应用了大量黑科技,战斗力强到令人咋舌。第二个离谱就是这么强的坦克不是还在论证,而是已经列装了。

该新型坦克有什么黑科技?与以往的坦克有什么不同?
从外观分析,该新型坦克与以往的相比,增加了大量的传感器,包括炮塔上有6 向可见光/红外传感器、车体 4 向广角相控阵雷达、2 片 C 波段相控阵雷达 + 1 根激光雷达,共 13 路传感器,实现 360°/昼夜/全天候“透视装甲”——相关信息为网友猜测、非官方信息。  大量军迷分析,该新型坦克装备大量的传感器,透露了未来坦克战略发展的新趋势——放弃甲弹对抗,拥抱信火一体。

在传统的坦克武器发展思路中,主要增强坦克的装甲和导弹,让坦克防的住、打的猛。然而在俄乌战场上,随着大量无人机的投入,无人机以灵巧的方式对坦克实施了“开罐式”攻击,致使传统的“甲弹对抗”措施几无用武之地。
于是,“信火一体”的革新思路应运而生,即通过大量的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信息,引导火力防御 ,而不再一味地堆装甲、堆炮管。
在该新型坦克上,相控阵雷达等传感器的装备,有分析认为部分就是为了应对无人机等新型攻击设计。
有信息指出,车体四周分布的四面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堪称“黑科技”般的存在——采用氮化镓T/R组件,可同时追踪128个目标,对火箭弹、反坦克导弹等典型威胁的探测距离达15公里,定位精度达到0.1毫弧度——相关信息为网友猜测、非官方信息。

可以看到,在全新的坦克作战体系里,主打相控阵雷达普及化,为什么在我国国防体系中,如此青睐相控阵雷达?
 

相控阵雷达有着独特的构造,它本身不会移动,并且其天线阵列呈现出平面的形态。这不禁让人感到好奇,在这种情况下,它究竟是怎样对扫描方向进行调整的呢?从 “相控阵” 这个名称就能够看出端倪,所谓相控阵,关键在于对每个阵元所产生的电磁波的相位和幅度进行精准控制。

通过这种控制方式,能够增强电磁波在特定方向上的强度,同时抑制其他方向的强度,最终达成使电磁波束改变方向的目的。接下来展示的这张图,便是相控阵雷达扫描不同方向时的动画示意图,从中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其扫描过程:

要阐述相控阵雷达的原理,传统雷达的工作模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影视作品当中,倘若剧情需要呈现雷达的画面,传统雷达往往会成为道具的优选。这是因为传统雷达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动感强烈,那快速转动着的天线极具视觉冲击力,能够很好地烘托出紧张的氛围,便于营造出紧迫感。

雷达探测目标距离的原理是:雷达波从发射到从目标返回的总时间,乘上光速,等于目标距离的两倍。



传统雷达在扫描目标时,主要是借助 360 度的旋转动作来实现的。而相控阵雷达与传统雷达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绝大多数的相控阵雷达在工作时是保持静止状态的。既然相控阵雷达不会转动,那么它究竟是怎样完成对不同方向的扫描任务的呢?

其实,相控阵雷达从本质上来说,并非是单一的 “一个雷达”,而是由众多类似 “传统雷达” 的单元所组成的共同体。下面这张图片展示的,便是相控阵雷达的天线,从中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其构造特点。

仔细观察相控阵雷达的天线,便能发现其独特之处 —— 它是由数量众多的小单元天线构成的。这些小单元天线,被称作 “阵元” 。在有源相控阵雷达中,每一个阵元都具备独立控制的能力,它们不仅可以独自发射雷达波,还能够接收雷达波反射回来的回波信号。

这便是相控阵雷达的基础工作机制。在形象的比喻中,传统机械式扫描雷达常被比作 “个体户”,独自运作;而相控阵雷达则像 “合作社”,众多阵元协同作业。相控阵雷达还被誉为 “21 世纪的雷达”,在现代军事装备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战斗机领域,是否配备相控阵雷达成为衡量第四代战斗机的关键指标之一。许多第三代战斗机,在将老式雷达换装为相控阵雷达后,作战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就拿 F-16 战斗机来说,有人调侃它装上相控阵雷达后,战斗力如同火鸡蜕变成为凤凰一般,实现了质的飞跃。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究相控阵雷达具备的卓越优势。

无需机械运动,可靠性显著提升

相控阵雷达在设计上摒弃了传统雷达天线所必需的机械驱动系统。这一创新设计带来了诸多好处,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可靠性的大幅增强。相较于传统雷达,相控阵雷达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大幅延长,这意味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它能更稳定、持续地发挥作用。
而且,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与互联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各个阵元就如同互联网中的节点。即便在众多阵元中,有多达百分之十的阵元出现损坏,整个相控阵雷达系统依然能够维持基本功能,继续正常运转,展现出强大的容错能力。



强大的 “分身” 能力,功能多样且强大

相控阵雷达的性能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阵元的先进性以及数量的多少。阵元数量的跨度极大,少则几百个,多则可达上万个。

以美国的 “铺路爪” 陆基相控阵预警雷达为例,它拥有 15360 个能够发射电磁波的阵元,同时还有 2000 个不发射电磁波的阵元。这些发射阵元被巧妙地分成 96 组,与其他辅助部件协作,从功能上看,它就如同 96 部雷达组合在一起,具备了强大的探测和监控能力。

这使得相控阵雷达能够同时执行多项任务,实现 “分身有术”,极大地拓展了其应用场景和作战效能。

上图为美国的“铺路爪”长程预警雷达,主要用于监视弹道导弹,它可以探测导弹的弹道、发射点,计算出弹著点的位置。同时,它还可以用于监视和探测太空中的卫星。

 上图展示的是美国的海基 X 波段雷达,它有着 “海上巨眼” 的美誉。这款雷达依靠螺旋桨驱动,具备强大的适应能力,即便在远海的狂风巨浪环境中,也能稳定运行,是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关键组成部分 。

相控阵雷达拥有数量众多的阵元,这赋予了它强大的作战能力。在军舰遭遇敌方导弹饱和攻击的危急情况下,相控阵雷达可以将众多阵元灵活分组,每组阵元分别负责跟踪和应对一个目标。我们时常听闻某些战机或军舰具备同时对抗多个目标的能力,实际上,这背后的主要功臣就是它们搭载的相控阵雷达。

就像上面图示的 F-35 战机,其搭载的 AN/APG-81 相控阵雷达功能十分强大。在空中,它能精准跟踪各类飞行目标;在地面,无论是坦克还是车辆的动向都逃不过它的 “眼睛”;在海面,船只的一举一动也都被它尽收眼底。而下面这张照片呈现的,则是美国海军的 F-35B 战机在航母上进行垂直起降的场景。

在我们的认知里,蜻蜓的复眼极为独特。观察上图中蜻蜓的眼睛,又大又鼓,几乎占据了头部的大部分空间。蜻蜓作为世界上眼睛数量名列前茅的昆虫,其复眼由上万只 “小眼” 构成。这独特的构造赋予了蜻蜓绝佳的视力,让它无需转动头部,就能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全方位观察周围环境。

相控阵雷达与蜻蜓的复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相控阵雷达中的每一个阵元,就如同蜻蜓复眼中的每一只小眼。在不少人看来,雷达只是一个会发射和接收电磁波的金属设备。但实际上,人类的眼睛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眼睛依靠接收可见光这种电磁波来感知外界,而雷达,本质上就是战机、军舰和卫星的 “眼睛”。在现代军事领域,如果缺少了雷达的助力,即便武器装备再强大,也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传统雷达好比人类的眼睛,不过更像是 “独眼龙”,若要观察左边的目标,就得转动整个雷达装置,就像人扭头一样。而相控阵雷达则类似蜻蜓的复眼,能够灵活地改变探测方向,无需进行机械转动。这种特性使得相控阵雷达在探测和跟踪目标时,速度快得惊人。比如,调整 100 度的探测方向,普通雷达因为需要机械转动,大约耗时 1 秒,而相控阵雷达所需时间却不到 1 毫秒。


相控阵雷达堪称雷达界的 “全能冠军”。回顾过去,军舰上往往需要安装多种不同类型的雷达。这些雷达不仅体积庞大、重量惊人,而且相互之间还存在干扰问题。常常出现一种雷达工作时,另一种雷达就会受到干扰,严重时甚至无法同时运行。

相控阵雷达则不同,它由电脑精准控制,方位指向和波段切换都能在瞬间完成。这使得它能够同时对空中、地面和海面的不同目标进行探测,将原本需要多种雷达协同才能完成的任务集于一身,实现了火控雷达、搜索雷达、预警雷达等功能的一体化。

此外,相控阵雷达还具备战机间通信的能力,在必要时,通过集中波束,还能对敌方实施电磁干扰战。

相控阵雷达还有一个显著优势,它能够在 1 秒内完成关机和开机操作。当军舰遭遇依靠雷达信号进行追踪的 “反雷达导弹” 时,相控阵雷达可以迅速关闭朝向来袭导弹方向的雷达,同时让其他方向的雷达继续保持开启状态,有效降低被导弹击中的风险。

结语
在坦克中列装相控阵雷达,而且是多面相控阵雷达,网友称全球绝无仅有,“离谱”。
在坦克中相控阵雷达的装备,意味着我国在相控阵雷达小型化、低功耗技术的领先,在飞机、军舰中,相控阵雷达的装备,让这些武器产生了脱胎换骨的蜕变。
随着相控阵雷达列装新型坦克,将会给未来战场带来颠覆性改变。
本文部分资料来自:知乎《如何评价我国新式主战坦克和新型步战?》雷达届《相控阵雷达:原理与优势浅述》


查看全文

点赞

大怪科学

作者最近更新

  • 深耕越南,辐射东南亚 | 凯米斯科技VIETFISH 2025圆满收官,加速智能水产养殖市场布局
    大怪科学
    3小时前
  • 九三阅兵首个先进武器曝光,坦克装上4面相控阵雷达13路传感器,网友直呼离谱!
    大怪科学
    2天前
  • 开疆智能EtherCAT转Profinet网关连接HBM CX27传感器配置案例
    大怪科学
    3天前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了解一下霍金轮椅上的那些人工智能黑科技

    2018-12-06

  • 传感器技术已成服务机器人供应链企业的必争之地

    2018-12-06

  • 德国工程师开发出一种新型交通安全传感系统

    2018-12-07

  • 四款地震救援机器人及相关传感技术运用

    2018-12-08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大怪科学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