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大MEMS超声波传感器技术企业
在智能传感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微型化、低功耗、高精度的MEMS超声波传感器正成为自动驾驶、机器人、智能家居等领域的核心组件,中国市场竞争格局悄然生变。
MEMS(微机电系统)超声波传感器结合了微电子与微机械技术,能够将外界物理信号转化为可处理的电信号。基于MEMS的微型“硅芯片声呐”装置提供了毫米级精度的距离传感功能,并具有业内最低的功耗。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MEMS超声波传感器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国内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正在改变过去由国际巨头主导的市场格局。
行业现状与市场格局
中国MEMS传感器行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布局。虽然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超声波传感器的独立排名,但多家十强企业已布局超声波传感技术。其中奥迪威作为专注于超声波技术的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其超声波传感器出货数量全球排名第三或第四,稳居国内第一。
市场竞争格局显示出明显的技术壁垒特征,头部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专利布局构建护城河。然而,随着中国厂商在技术研发上的不断突破,这一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十大MEMS超声波传感器技术企业
根据技术实力、市场表现和产品创新能力,以下是全国十大MEMS超声波传感器技术企业:
1. 广东奥迪威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奥迪威成立于1999年,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业从事智能传感器、执行器及相应模组的研究、设计、生产和销售。公司生产面积达8万平方米,年产能超过1.7亿件,拥有有效专利超过300项,其中发明专利60多项。
奥迪威开发的MEMS超声波传感器采用PMUT(压电微机械超声波传感器)技术,将压电薄膜作为功能薄膜与硅基MEMS相集成2。这种技术路线选择了高性能压电功能薄膜与硅基MEMS异质集成的新路径,实现了单个芯片兼具超声波发射与接收功能。
其AW101型号封装尺寸仅为4.2*4.5*2mm,几乎只有传统传感器体积的十分之一,探测视场可达120度。公司每年将营收的8%至9%投入到研发创新,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2. 歌尔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歌尔微电子是我国MEMS传感器龙头企业,常年位居“中国MEMS十强”企业名单榜首。据知名半导体市场咨询机构Yole Development的《MEMS产业现状报告》显示,从2019年开始,歌尔微连续跻身全球10大MEMS厂商之列。
歌尔微电子在MEMS声学传感器(麦克风)领域于2020年超过楼氏电子成为行业第一,市场占有率居世界同行业之首。截至2024年9月30日,歌尔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在智能传感器领域共持有1800项专利,其中包括704项发明专利。
3.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瑞声科技成立于1993年,为智能设备提供领先的微型专有技术解决方案,在声学、光学、触觉反馈、精密制造、微机电、无线射频和天线领域拥有材料研发、仿真、算法、设计、自动化以及工艺开发等尖端技术。
瑞声科技是中国电声元器件代表性企业,全球著名的电声元器件制造商之一,2005年在香港上市。在微型声学、触觉、MEMS麦克风领域,瑞声科技分别被工信部认定为我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4. 矽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矽睿科技成立于2012年,专注于高质量传感器产品的设计、制造、以及增值应用与服务,致力于成为以应用为导向的多传感器平台。矽睿科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包括多款MEMS传感器、磁性传感器芯片、及汽车与物联网智能模组和系统。
矽睿科技多年进入“中国MEMS10强”企业名单,是我国磁传感器、惯性传感器主要厂商之一。矽睿科技于2023年1月公开IPO上市辅导备案情况,拟在中国A股上市。
5. 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士兰微1997年成立,是国内规模最大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制造一体(IDM)的企业之一。自2010年开始,士兰微电子投入大量资金,通过对加速度传感器、地磁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一系列传感器产品的开发,在6吋、8吋芯片生产线上实现了批量制造能力。
目前士兰微MEMS传感器产品系列丰富,包括:MEMS加速度计、三轴AMR磁传感器、六轴惯性传感器、高性能MEMS麦克风、数字三合一传感器、心率传感器、高性能气压压力传感器等。
6. 敏芯微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敏芯股份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微电子机械系统传感器研发设计的高新技术企业,主导推动了中国MEMS产业链构建,被赞誉为产业拓荒者。2020年8月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为中国MEMS芯片第一股。
敏芯股份的三大产品线分别为MEMS麦克风、MEMS压力传感器和MEMS惯性传感器35。敏芯股份是中国MEMS声学传感器芯片出货量第一的企业,在全球排第三,也是唯一进入全球前5的中国企业。
7. 纳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纳芯微电子成立于2013年,是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拟芯片的研发设计企业,专注于围绕各个应用场景进行产品开发。公司由传感器信号调理ASIC芯片出发,向前后端拓展了集成式传感器芯片、隔离与接口芯片、驱动与采样芯片,形成了信号感知、系统互联与功率驱动的产品布局。
纳芯微电子是一家非常年轻但成长快速的国产传感器芯片企业,2022年4月纳芯微成功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创下中国传感器&半导体产业史上最贵IPO首发价的股票记录。
8. 华润微集成电路有限公司
华润微电子是2002年华润集团收购华晶集团改组而成,是领先的半导体和智能传感器供应商,总部位于无锡。公司拥有3条6英寸线,其中MEMS产线是国内规模最大的与CMOS生产线兼容的MEMS传感器量产生产线,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MEMS表面和体硅加工技术。
华润微电子8吋MEMS的3000片/月产能扩充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35。光电及MEMS麦克风工艺平台从6英寸升级到8英寸,实现批量生产,产品性能及良率水平优秀。
9. 美新半导体有限公司
美新半导体(MEMSIC)成立于1999年,是目前总部位于中国天津,曾于2007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被誉为全球MEMS第一股。美新半导体是全球领先的惯性MEMS传感器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也是中国最大的MEMS惯性传感器企业。
2020年,美新获得mCube独家授权其所有惯性传感器芯片技术,全面布局电容式加速度计和陀螺仪领域,开发了基于标准CMOS流程的微机电系统和全球领先的制造工艺和测试技术。
10. 河北美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美泰科技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三研究所全资子公司,中国MEMS行业协会理事长单位,专门致力于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器件与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连续多年荣获“中国半导体MEMS十强企业”,是国内最大的MEMS核心芯片、器件和系统产品供应商,中国MEMS技术领导者。
美泰科技拥有自己的MEMS传感器芯片产线,是一家IDM企业。2015年中电十三所的“6英寸SOI MEMS标准加工技术及在高性能MEMS器件中的应用”通过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
MEMS超声波传感器技术正朝着多个方向快速发展:
智能化与AI融合:传感器正向AI集成方向发展,结合机器学习优化障碍物识别与距离测量精度。奥迪威等企业正在致力于研发创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MEMS传感器将具备更强大的信号处理和识别能力。
小型化与低功耗设计: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传感器成为趋势,功耗降低50%以上,适用于可穿戴设备及物联网终端。奥迪威的AW101传感器就是这一趋势的代表作品,尺寸仅为传统传感器的十分之一。
多传感器融合:超声波传感器与LiDAR、视觉传感器融合,提升复杂环境下的检测可靠性。例如在自动驾驶系统中,通过卡尔曼滤波等算法对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障碍物检测的精度和鲁棒性。
无铅化环保趋势:欧盟RoHS对相关含铅产品的豁免期是2026年7月21日,届时传统产品的市场将让位于无铅压电新材料。奥迪威与兰州大学共同合作开发无铅压电新材料技术,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应用领域拓展
MEMS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扩展:
汽车电子与自动驾驶:随着自动驾驶等级的不断提升,智能汽车对各类型传感器的数量、性能及精度都有更高要求。奥迪威的车载超声波传感器2006年进入汽车制造厂商的前装供应链,实现了对博世、法雷奥、日本村田等国际厂商的进口替代。
智能家居与物联网:智能家居和物联网(IoT)是MEMS超声波TOF传感器最主要的需求来源。奥迪威的超声波材质识别技术基于超声波不受光线、颜色影响的特点,利用不同材质对声波的吸收能力不同而造成的回波差异,通过回波检测技术分辨出不同材质。
工业自动化:工业4.0和机器人应用对精确测距、定位和材料检测的需求激增4。MEMS TOF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机器人避障和生产线质量控制等场景4。奥迪威传感器采用特殊的封装设计和信号处理算法,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稳定工作4。
人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传感器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与外界交互的能力,是实现其智能化的关键。据相关资料显示,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上各类传感器成本占比接近30%。
发展机遇与挑战
对中国MEMS超声波传感器企业来说,当前面临着多重发展机遇: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传感器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新型高性能传感器技术研发。这为奥迪威等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市场需求增长: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传感器的需求持续增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为本土传感器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产业链完善:中国在电子制造领域的产业链优势明显,从材料、制造到应用形成了完整体系,有利于传感器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然而,挑战也不可忽视:国际巨头在技术积累和专利布局方面仍有较大优势;高端人才短缺问题突出;需要持续的高研发投入以保持技术竞争力。
随着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和物联网应用的普及,MEMS超声波传感器市场将持续扩大。
中国传感器企业如奥迪威正凭借无铅压电新材料、PMUT技术和小型化设计,逐步打破国际厂商垄断。
未来几年,本土企业有望在细分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推动更多“中国智造”传感器产品走向世界舞台,为全球智能化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查看全文
作者最近更新
-
传感器产业新风口在哪?光电人一年一度的盛宴!慧生活21小时前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