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所传感器全国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复成立!(附全名单)
经过多年改革,当前,我国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已完成体系化建设,主要有3大序列,包括:
1)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
2)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3)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其中,国家实验室是我国目前级别最高的新型研究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组成部分,数量少而精,规模大、综合性强,多学科交叉,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并追求重大科技突破;而全国重点实验室仅次于国家实验室,是国家在特定学科或领域的重要支撑平台,侧重于学科前沿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并通过评估进行动态管理。
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各省市年度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及的重大科研成果之一,可见其在我国科研工作中地位之高。
2025年1月10日,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发布《关于公布2024年度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结果和专家咨询评议意见的通知》,标志着截止2024年度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已基本完成。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并未对外公开披露重组后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整名单,仅有各媒体根据机构自行披露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信息进行名单统计,截止2025年9月,已有近50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或重组完成(最终数量以正式文件为准),相关全国重点实验室已披露完整名单附录在文末。
2025年,由5所传感器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评议成功重组/新设立。根据近期新披露全国重点实验室信息,传感器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名单如下:
传感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传感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由原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而来,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为共同依托单位,经批准于1987年成立,1989年通过国家验收,2025年通过科技部评议成功重组为传感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该机构是我国传感技术领域最早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亦是目前中国传感器技术综合研发领域最强实验室之一。
建立了深厚的研究基础并产出了大量国内外领先成果,为航天、国防、安全等独家提供高端传感器核心技术。实验室面向我国产业智能化对信息获取的重大需求,建立传感器材料和结构设计理论,构建传感器成套通用和自主特色集成制造技术,突破传感器封测与可靠性增强和感算一体智能融合技术,形成传感器设计、制造、测试等共性技术国家标准,发挥信息感知的基石作用,抢占国际传感科技制高点,赋能新质生产力,支撑我国传感器高端应用自主可控和产业智能化升级。
实验室聚焦传感器材料和结构设计、异质异构集成制造技术、封测与可靠性增强技术和感算一体智能融合技术四大研究方向,以传感界面定量设计、跨尺度异构集成制造、多失效分析与可靠性增强、感算一体智能化系统四个重点研究任务为切入点,针对我国传感器行业共性问题,攻坚共性基础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传感器可量化性能、劣化失效机制和可靠性设计理论,研发原创单面单片MEMS通用制造、多场信号传感与人工智能融合感知技术,提升传感器需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传感器设计、制造、测试等全链条共性技术国家标准,基本建成支撑我国传感器自主可控的国家战略力量,带动国内传感器技术水平提升。
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中国有研集团、天津大学
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中国有研集团、天津大学作为依托单位联合共建,拥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杰青/长江/四青等国家级人才29名。
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由原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而成,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部于2015年9月批复建设的第三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4年12月,科技部正式批复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天津大学重组建设智能传感功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我国在智能传感领域唯一的材料类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后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将聚焦“战略装备、医疗健康、环境安全”领域,推动智能传感功能材料体系化建设,贯通“产、学、研、用”的创新链条,打造校企联合共建的典型范式。组建后的全国重点实验室设立北京分室、天津分室和广东分室。
化学生物传感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湖南大学
化学生物传感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湖南大学建设,原名为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由国家科技部于2001年7月正式下文批准依托湖南大学边建设边开放,2002年11月通过国家科技部专家组的建设项目验收,2025年1月正式通过重组更名为化学生物传感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现有总面积10000多平米,分析仪器及设备价值总计达2.5亿元,拥有大型精密仪器100多台(套)。
近十年,实验室共承担国家级重大和重点项目120余项,科研经费总计近15亿元,在推动我国化学生物传感自主创新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化学生物传感全国重点实验室围绕化学生物传感领域基础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有组织的集成攻关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解决复杂生命体系化学信息获取与重大疾病诊治的关键科学与共性技术问题。主要开展功能核酸生物传感、化学生物传感新材料、化学生物传感系统集成与仪器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重点突破功能核酸分子识别工具设计理论,研发功能核酸体外检测和活体影像试剂;开发分子成像探针和多维度微纳传感材料,摆脱传感材料进口依赖;融合多模态数据解析技术和化学生物传感系统,实现智能传感仪器的高水平自主可控。实验室将建成为我国化学生物传感原创理论与技术策源地和高水平人才聚集地。
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浙江大学、之江大学
2025年4月,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杭州召开,标志着该实验室的成立。
该实验室的发展目标为:发展海洋精准感知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在新型海洋传感器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构建海洋多模协同智能感知体系,为海洋安全、科学、资源等提供战略支撑;成为海洋感知高水平人才高地,建成国际领先的海洋感知创新策源地。
海洋动力-物理环境与智能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中国海洋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2025年4月,海洋动力-物理环境与智能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全重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青岛召开,标志着我国这所在海洋领域的仪器及智能传感器全国重点实验室成立。
该实验室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海洋动力-物理环境保障及智能感知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构建海洋动力和物理环境感知、认知和预知体系新范式,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前沿研究中心和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将强化海洋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海洋传感器技术与仪器、海洋观测技术与装备、海洋大数据及信息处理等众多卡脖子领域。
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清华大学、天津大学
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是 2022 年在原精密测设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整合组建,由清华大学与天津大学联合共建,是1990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利用世行贷款建设的实验室。目前实验室的学科领域涵盖了“仪器科学与技术”(两校)和“光学工程”(清华)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分为清华大学实验区和天津大学实验区。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向有:激光及光电测试技术、传感及测量信息技术、微纳制造与测试技术、制造质量控制技术。
在高端装备与先进制造领域,为航天工程、先进机床等制造过程提供了在线、快速、非接触精密测量技术;在微纳技术及应用领域,为微纳传感器、微执行器、微型飞行器、空间微系统及纳型卫星、新型超级电容器提供了整机系统与关键测控技术;在科学研究与高新技术前沿领域,为信息存储、光学测量、纳米测量、化学分析、医学检测技术与仪器等提供了先进光电测量技术、质谱分析技术等;在国防与社会发展领域,为复杂坐标测量、精密陀螺定向和定位、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等研制了高精度、动态、复杂环境下传感、柔性传感与测量系统等。
精密微纳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精密微纳制造全国重点实验室在重组前为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始建于1989年。在实验室的发展中,开展MEMS传感器与核心芯片及其系列器件、纳米计量技术与纳米器件、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及装备、精密测量技术及装备、生物检测技术及分子诊断科学仪器等方面的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和国防各类重大重点项目及其它省部委科研项目数百项。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奖项30余项,发表论文1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40余项。
西安交通大学拥有蒋庄德院士、赵玉龙教授等一批长期从事微纳制造领域研究的杰出专家。
雷达探测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中国电科14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科38所
雷达探测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4年1月获批开展建设,依托单位为中国电科14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科38所,实验室以1992年11月成立的原天线与微波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整合三家依托单位内部优势资源组建而成,是在探测体系及雷达系统层次开展高水平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及关键技术研究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实验室采用联合建设模式,下设南京、西安、合肥三个分部。
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电磁特性表征与调控、开放式射频孔径与处理等。先后承担一大批国家重点项目和企事业单位横向合作项目,在先进天线微波测量技术、高性能天线及优化设计、大型电磁计算软件研发、天线隐身理论与技术、电磁辐射与散射理论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产生了显著经济效益。相关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
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国内一线高校共建,由原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重组而来,实验室于1996年批准建设,我国第一个NMOS器件主要完成人沈天慧院士为学术带头人。实验室突破了高深宽比LIGA和准LIGA加工技术、跨尺度泛材料微纳加工技术、多域多维微系统加工与集成、微纳器件规模化加工等关键技术,形成完整的非硅三维微纳加工技术体系,支撑了国内第一条非硅MEMS中试生产线建设。
实验室聚焦系统智能化、微型化的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共建了超3800平米的超净空间,设备固资保有超亿元。成立20多年来,在国际MEMS顶级年会发文百余篇,领域权威期刊发文量长居前列,在国内国际相关技术领域拥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于此同时,拥有多项自研MEMS标准工艺及国际标准,为全国百余家单位提供万余批次、逾15万片加工服务,关键技术成功转移至国内重要工业部门,研制出多项自主可控的核心器件与微系统、有力支撑我国科技重大工程建设。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是我国的重要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前沿创新基地、高质量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交流合作中心、技术孵化和工艺服务平台。
微纳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北京大学
微纳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前身是北京大学微米/纳米加工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基于硅微电子工艺的三维微纳加工技术、MEMS/NEMS与IC集成设计与制造技术(依托北京大学)和非硅基准LIGA微纳加工技术(依托上海交通大学)三大方向的研究。2012年,明确北京大学为主依托单位。
实验室北京大学部分主要从事微纳加工技术、微纳米器件和集成微纳系统研究,在硅基微纳机电系统(M/NEMS)关键加工技术和成套工艺、先进材料加工工艺、设计方法学、工艺建模与仿真、M/NEMS /IC单片集成技术、微纳跨尺度加工技术、惯性器件及系统、射频器件及系统、光学器件及系统和生物器件及系统等方面均取得了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在相关领域,北京大学拥有王阳元院士、黄如院士、吴文刚教授、张海霞教授、金玉丰教授、于晓梅教授等一批杰出专家。
毫米波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毫米波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现有的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是二十世纪90年代初国家计委批准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以“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行业重大需求,开展微波、毫米波与太赫兹领域前沿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在重点研究方向上取得突破,并持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涵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全链条布局。近年来主要研究定位在“人工电磁材料与计算电磁学”、“毫米波器件、电路与系统”、“毫米波亚毫米波理论与技术”三大方向上,开展了深入且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基本确立了在微波毫米波与亚毫米波领域的引领地位,并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毫米波与太赫兹已成为雷达、导航、安检成像、射电天文、通信等应用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中毫米波与太赫兹芯片将成为未来十年国内外争夺的战略高地,实验室是我国最早开始毫米波与太赫兹芯片研究与设计的单位之一。2010年,实验室洪伟教授团队牵头承担了我国第一个硅基毫米波亚毫米波集成电路的973项目,之后又得到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在毫米波太赫兹芯片领域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是以原教育部新型传感器重点实验室、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和功率半导体技术重点实验室为基础,于2006年7月经科技部批准组建,2008年10月通过科技部验收并正式开放运行,经优化重组,于2022年11月经科技部正式批准为“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紧密结合电子信息系统微小型化和单片集成的重大需求,重点围绕电子功能材料的薄膜化和电子器件的集成化开展基础、应用基础与工程应用的研究。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雷清泉院士,实验室主任为李言荣院士。
实验室以下三个方向作为重点研究方向:⑴ 磁电薄膜与微型器件,主要解决集成器件中电磁信息的探测和传输。⑵ 功率半导体器件及集成技术,主要解决集成系统中信息的处理和执行。⑶ 电子聚合物与微结构传感器,主要解决微结构中光电信息的获取和传感。
水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水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由原水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改组,实验室围绕国家、国防重大科技前沿、装备研究的重大需求和制约水声技术性能的重大基础问题和技术瓶颈,探索水声技术的新原理、新方法,以创新解决水下探测和反探测的难题,带动水声物理、水声目标探测与定位、水声换能器技术、水声通信技术的发展。
水声工程技术是指利用声波进行水下探测、定位、导航、识别、通信的工程技术。它是集物理学、电子技术、信息工程、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
农业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
农业装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在“土壤植物机器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2022年由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共同申请建设,2023年获批成立,重点围绕丘陵山地农机、智能农机等,旨在提升农机农艺融合、高效实用农机作业性能及质量等重大技术,建立自主可控的农业装备技术和产品体系。其中,包括各类农业传感器技术、农机装备传感器技术的科研。
数字感知芯片全国重点实验室
主要依托单位: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东南大学
数字感知芯片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应用需求,突破超低功耗、感存算融合、高性能感知等核心关键技术,通过对计算架构的优化和创新来解决感知领域中的高灵敏度传感、高性能图形图像处理、高性能智能处理、高效率编解码和信源级加密等痛点问题,为数字化时代提供高灵敏度、高能效、高安全性的数字感知解决方案。
数字感知芯片全国重点实验室由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牵头,东南大学为依托共建单位。双方将通过共建方式,打通“产业牵引-基础创新-原理验证-工程开发-量产转移”创新链条,深入开展数字感知芯片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支撑我国集成电路技术的高质量发展,使实验室成为我国集成电路领域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和人才汇聚高地。
附:2025年9月最新442所全国重点实验室统计全名单(可下滑查看)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查看全文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