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自动泊车背后的技术支撑

不颓废科技青年 20251030

  • 自动驾驶
  • 超声波雷达
​要实现自动泊车,背后需要哪些技术作为支撑?自动泊车作为现在很多车主应用非常多的一项功能,看似只是简单的入库操作,但想要完美入库,其实需要非常多的技术支持。

实现自动泊车背后的技术支撑

自动泊车看似操作简单,背后却融合了多维度的感知、定位、规划与安全控制技术。车辆要完成自动泊车,首要任务是对周围环境进行精确的感知。这不仅仅意味着捕捉图像,而是要准确判断车库内的障碍物位置、形状、类别与运动状态。为此,系统通常采用多种传感器组合,包括超声波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

超声波雷达因成本较低且在近距离探测中表现稳定,常用于侧向和近距离障碍物的识别;摄像头提供丰富的视觉信息,例如车位线、行人与车牌,但其性能受光线条件影响较大;毫米波雷达具备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并能检测目标运动速度,适用于复杂动态场景的辅助判断;而激光雷达则能够生成高精度的三维点云数据,为环境建模提供准确的几何信息,但其成本和数据处理复杂度较高。

为了在不同环境下实现稳定的感知效果,这些传感器的数据通常需要进行融合处理。传感器融合不仅是数据的叠加,还涉及到时间同步、坐标变换和置信度管理。系统会根据当前场景下每个传感器的可靠性,动态调整其权重。在实际泊车过程中,超声波用于盲区探测,摄像头识别车位边界,雷达或激光雷达则负责高精度障碍物定位与跟踪,多种感知技术的协同,确保车辆既能发现车位,又能安全避障。

目标检测与多目标跟踪同样是感知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需要区分静态与动态目标,包括车辆、行人、自行车等,并在车辆移动过程中持续追踪其状态。此外,系统还需预测周围目标的可能运动路径,并据此调整自身规划。常用的技术手段包括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目标识别、基于卡尔曼滤波或扩展滤波的目标跟踪算法,以及多模态数据融合的识别方式。

高精度定位与地图构建

自动泊车对定位精度的要求远高于常规城市驾驶,特别是在地下停车场等GPS信号弱的环境中。因此,系统通常依赖多技术融合实现高精度定位。视觉SLAM是一种常见方案,通过摄像头或双目视觉系统构建局部地图并估计车辆位置,其优势是不依赖外部基站,但对光照和纹理条件有一定依赖。

为了进一步提升鲁棒性,部分系统会结合二维码、标签或已知特征点进行辅助定位。此外,一些厂商通过在停车场内部部署定位信标或利用现有摄像头系统,将部分感知和定位任务从车辆端转移到场端,从而减轻车载传感器的负担。但这类方案需要对停车场进行基础设施升级,仅适用于社区、园区或商业中心等封闭环境。

地图数据在自动泊车中同样至关重要。系统不仅需要道路级别的导航地图,还需包含车位尺寸、车道线、出入口、坡度、盲区等细节信息的“车位级”地图。高精度地图能够帮助系统提前掌握目标车位的环境约束,从而降低路径规划的不确定性。然而,这类地图需要持续更新,特别是在车位布局频繁变动的场景中。

在缺乏GPS信号的地下车库中,系统通常采用视觉定位、惯性测量单元(IMU)与车轮里程计的紧耦合处理方式,以实现连续且准确的位姿估计。

路径规划与精准控制

在完成感知与定位之后,系统需要将车辆从当前位置精准移动至目标车位,这一过程涉及路径规划与车辆控制。路径规划通常分为全局规划与局部规划两个阶段。全局规划负责生成从起点到目标车位附近的可行路径,常用算法包括A*、Dijkstra等,需考虑通行规则与场景约束。

局部规划则根据实时感知数据,动态调整车辆轨迹,以应对动态障碍物或传感器误差,从而完成倒车、对位等复杂动作。常用技术包括基于采样的方法、轨迹优化算法,以及带约束的路径生成策略,以确保轨迹的平滑性与可执行性。

车辆的实际运动还受到底盘动力学与转向特性的限制,大多数乘用车采用阿克曼转向模型,其具有最小转弯半径、转向延迟以及速度相关的横向动态特性。控制层负责将规划轨迹转化为具体的转向角与加减速指令,常用算法包括PID控制、纯追踪算法以及模型预测控制(MPC)。其中MPC在处理复杂约束方面表现优异,但对计算资源要求较高。

为提高控制精度,系统还需对转向、制动与驱动系统的响应进行建模与补偿,并在运行过程中实时估计执行误差,实现闭环调整。无论是一次性完成入库还是多次“揉库”操作,控制器都需要具备高鲁棒性与精确定位能力。

安全机制与系统整合

自动泊车系统作为一个集成的智能系统,涉及感知、定位、规划与控制等多个模块的协同运作。系统通常运行于车载SoC上,依赖实时操作系统或符合车规要求的中间件进行任务调度与通信。随着数据传输需求的提升,车载总线正从传统CAN向以太网过渡,以支持摄像头视频、雷达点云等高带宽数据流的传输。

软件架构方面,系统设计需遵循AUTOSAR等行业标准,或基于ROS框架进行轻量化实现,以满足功能安全与实时性要求。算力平台与软件架构是支撑自动泊车系统稳定运行的核心要素。

尽管自动泊车属于低速场景,但任何系统故障或操作失误仍可能导致碰撞或人身伤害,因此必须满足ISO 26262等国际功能安全标准,具备故障检测、冗余策略与安全降级机制。例如,当视觉传感器失效时,系统应能切换至超声波或雷达感知结果,或提示用户接管控制。

此外,自动泊车系统的网络安全同样不可忽视,远程唤车与控制接口需具备身份认证与数据加密机制,以防止未授权访问和恶意攻击。

测试与验证流程

要实现自动泊车的可靠运行,必须进行充分的测试验证。仿真平台可用于模拟大量边界场景,加速算法迭代,但无法完全替代实车测试。在实际停车场中,标线磨损、光线变化、泥沙覆盖等因素仍需通过封闭场地与开放路测进行验证。

测试流程通常包括仿真测试、封闭场地验证和开放道路试驾的闭环验证体系。关键性能指标,如定位精度、泊入成功率、平均作业时间与异常处理耗时等,应被量化评估,作为系统是否具备部署条件的依据。

用户交互设计

用户可通过中控屏或手机APP启动自动泊车或远程唤车功能,系统应提供直观的状态提示与必要的接管指引。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能够实时展示车辆的定位与路径信息,帮助用户理解系统行为。这种可视化反馈有助于增强用户信任,减少不必要的干预。

查看全文

点赞

不颓废科技青年

作者最近更新

  • 自动驾驶感知传感器脏污问题的应对策略
    不颓废科技青年
    1天前
  • 图像传感器平台:推动汽车安全功能落地的核心力量
    不颓废科技青年
    1天前
  • 自动驾驶决策系统及其发展面临的挑战
    不颓废科技青年
    1天前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高精GNSS定位导航技术是各类自动驾驶的安全前提

    2018-12-04

  • 矿业巨头扩大自动驾驶卡车车队:为卡车安装自主牵引系统

    2018-12-07

  • 日本准天顶卫星系统的三大特点及技术优势

    2018-12-09

  • 本田将在CES展出自动驾驶作业车和机器人新品

    2018-12-14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不颓废科技青年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