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时代下的机器人应考虑安全问题

维科网 20200309

  • 物联网平台
  • 医疗机器人
  • 机器人安全
对于物联网时代的机器人而言,机器人的数据接收量得到全面的提升,这些数据包括声音、视觉、加速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未来,机器人的拟人化是其最终目的,但如何确保机器人不会对人类产生危险,这才是关键。

对于物联网时代的机器人而言,机器人的数据接收量得到全面的提升,这些数据包括声音、视觉、后端数据、加速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数据,对这类数据进行集中分析后,从而操控电机、LED、麦克风等设备,从而让机器拟人化。未来,机器人的拟人化是其最终目的,但如何确保机器人不会对人类产生危险,这才是关键。

近日,一台身上贴有“医疗专用”的白色机器人闪烁着蓝光,缓缓在雷神山医院的病区走廊内内移动,雷神山机器人上岗了。该机器人身高1.5米,进退转弯自如,可以全自动完成病区消毒、医疗物品配送等工作,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担的同时还减小交叉感染的风险。

据了解,该机器人搭载的消毒箱顶部共有7个喷头,不停地喷出雾化消毒液。喷雾消毒结束后,机器人驶回准备区,自动换上装有药品、医疗器械等物品的配送箱,每到一个护士站,机器人自动停下,医护人员打开配送箱上的小柜门,拿出所需的医疗用品。

物联网时代下的机器人

机器人这一名词出现了已经很久,但以往的机器人并非如今的机器人——以往机器人输入的通常是较为简单的数据,从而实现动作及操作。

而对于物联网时代的机器人而言,该机器人的数据接收量得到全面的提升——声音、视觉、后端数据、加速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数据,对这类数据进行集中分析后,从而操控电机、LED、麦克风等设备,从而让机器拟人化。

在这一过程中,基于物联网平台的机器人,可以在统一的指挥下,从而实现更为快捷和有效的行为,让用户可以安心的把各类活动及任务交给机器人处理。

但人们真的可以放心交给机器人去做这些事情吗?

1978年9月6日,日本广岛一家工厂的切割机器人在切钢板时,突然发生异常,将一名值班工人当作钢板操作,这是世界上第一宗机器人杀人事件。

1981年7月4日,日本川崎重工业公司明石工厂的一名修理工人,无意中触动了机器人的启动钮,这个加工齿轮的机器人立即工作起来,把那个工人当成齿轮夹起,放在加工台上砸成了肉饼。

1982年夏天,一名英国女工在测试工业机器人的电池时,机器人突然启动,把女工的手臂折成两段。

1989年,前苏联国际象棋冠军古德柯夫和机器人对弈,古德柯夫连胜3局,十分得意地宣称机器人的智力是斗不过人类的,悲剧突然发生了!老羞成怒的机器人向金属棋盘释放了高强度电流,恰巧古德柯夫的手正怡然自得地放在棋盘上,在众目睽睽之下,一代国际象棋大师死于非命。

2015年,德国大众工厂发生“机器人杀人事件”,最终发现事故原因是安装机器人和机器臂的专业人士,在工作期间违反了安全规定。

2016年,深圳高交会上发生“全国首例机器人伤人事件”,名叫“小胖”的机器人突发故障“杀伤力爆棚”,在没有指令的情况下自行打砸展台玻璃、砸伤路人,一位路人全身多处划伤后被担架抬走。不过随后,涉事企业澄清,事故原因是工作人员的误操作。

在这一件件触目惊心的背后,则是人们对机器人运行过程中突发问题的不确定性。如何在确保人类安全的情况下,保证机器人能有效的运作,目前最佳的解决方案则是“红色按钮”——紧急停机。

未来机器人要如何发展,目前尚未确定,但不可否认的是,拟人化是其最终的目的,但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确保机器人不会对人类产生危险,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关键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查看全文

点赞

维科网

作者最近更新

  • 甲烷传感器在甲烷和氢呼气检测技术中的应用
    维科网
    2022-10-25
  • 2022年超声波雷达行业研究报告
    维科网
    2022-10-24
  • 温湿度传感器在老化试验箱中的应用
    维科网
    2022-10-24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将在京开幕 5大展区700余件展品同台亮相

    2019-08-08

  • 我国智能医疗机器人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2019-08-19

  • 物联网平台依赖于传感器进行任务管理

    2019-09-19

  • 光学花边赋予机器人增强的感知能力

    2019-09-25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维科网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