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源垃圾分类可视化监管平台赋能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

电子发烧友 20220513

  • AI图像识别
  • 物联网监控
  • 垃圾分类监管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宝藏。意大利诗人但丁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垃圾分类就是将放错地方的资源重新发掘,实现垃圾减量和资源循环利用。实行垃圾分类,关系人居环境和资源节约利用,也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为此,各地陆续出台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明确垃圾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及监督管理等细则,并配备垃圾分类投放设施。

然而,政策出台、设施到位并不意味着垃圾分类的顺利实施,垃圾混投、混收、混装、混运等现象仍有不同程度存在。推动垃圾分类落地,关键在于利用数字技术增强投放管控效能,提升垃圾追踪能力,实现投放时可记录、问题时可分析、运输中可记录、处置时可管理,形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流程闭环。

分类投放违规追溯

近年来,经过广泛的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理念已深入人心,绝大多数市民养成了垃圾分类的自觉行为。但遗憾的是仍有一群人为了图一时方便,混装垃圾,且随手一扔,一走了之。虽然很多小区安排人工督导居民投放垃圾,但难以形成长效监管。

对此,数智源综合应用AI视频识别算法、AR视频增强融合、BI数据分析等核心技术推出垃圾分类可视化监管平台,将AI+AR+BI技术应用到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各类场景,赋能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打造全流程智能化管理模式。

在分类投放场景中,数智源垃圾分类可视化监管平台基于摄像头和感知器,系统可将居民整个投放过程实时上传到监管后台。当居民进入识别区域,系统可以自动感知垃圾投放行为,并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以及语音播报的方式,让垃圾投递更加便捷。如果居民将垃圾违规投放,系统将采集违规者的图像和影像固定证据,便于城管部门精准处理。

分类收集全程可视

虽然垃圾分类政策已落地实施,但在分类收集环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混收混运。长此以往,无论是居民还是督导员都将因为收集端的不规范而疏于分类标准。因为不管前端分得再好,最终还是一车拉走,投放端相当于做了无用功。因此,收集体系的完善十分必要,基于此,如何更好地解决混收混运问题呢?

数智源垃圾分类可视化监管平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对垃圾分类收集进行实时可视化监测,支持集成视频监控以及传感器实时上传的监测数据,自动识别垃圾桶满溢状态,并实时将信息上传指挥调度平台,平台根据垃圾桶报警位置,通知附近垃圾收运车辆,并通过视频实时监督清运记录,凭借物联传感方式确定收集类型、次数以及重量,避免混装混运。

运输车辆精细化管理

分类运输是衔接回收与处置的关键环节,但在垃圾运输过程中仍然存在跑冒滴漏、垃圾拖挂等不良现象,因此,有必要加大运输环节的监管,以数字技术不断推动和促进垃圾分类的后端改良,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垃圾分类的效果。

数智源垃圾分类可视化监管平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支持对厨余垃圾车、餐厨垃圾车、密闭式压缩车和其他垃圾车进行可视化实时监控,并显示车牌号、车辆类型、所属公司、产权单位、垃圾来源、当前载重、历史垃圾收运吨数和垃圾去向等详情,还可查询车辆实时线路及历史轨迹,实现运输车辆精细化管理。

结语

THE END

数智源垃圾分类可视化监管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垃圾分类管理中的难点、痛点问题,实现垃圾分类监管可视化、风险预警化、问题溯源化,同时也便于管理者依据数据分析进行高效科学决策,这必将促动市民及小区以更高的要求进行自我规范,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迎来低碳生活新时尚时代。

审核编辑:彭静

查看全文

点赞

电子发烧友

作者最近更新

  • 华为位列国内企业研发第一!比亚迪Q3净利润大涨3倍 /热点科技新闻点评
    电子发烧友
    2022-10-18
  • 诚迈科技通过HarmonyOS Connect生态产品技术认证
    电子发烧友
    2022-10-13
  • 苹果iPhone14抢先进入无卡通话时代 eSIM技术物联网机遇在哪里?
    电子发烧友
    2022-10-13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火灾频发,应如何借助物联网监控及扼杀火灾?

    2020-02-25

  • 复亚智能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A轮融资

    2020-05-19

  • PM2.5传感器DSM501用于监测公共设施大气环境状态

    2021-02-20

  • 物联网可以为监控系统提供哪些帮助?

    2021-04-15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电子发烧友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