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当前3D打印集成电路的困境与未来

Null 20200331

  • 集成电路
  • 柔性电子
  • 3d打印
当前,一系列的新项目已经开始使用3D打印为复杂的应用生产出功能强大的硅基聚合物芯片,但它们与标准芯片设计相比如何?

  当前,一系列的新项目已经开始使用3D打印为复杂的应用生产出功能强大的硅基聚合物芯片,但它们与标准芯片设计相比如何?

  企业正在利用新的制造工艺——3D打印

  集成电路(IC)通常是通过传统的制造方法制造的,这种方法优先考虑生产刚性器件,因为这些刚性组件是以保护芯片的方式组装的。据专家介绍,刚性器件其实是一种障碍,它迫使半导体制造商要以较大的尺寸封装芯片,以防止意外损坏,而芯片的内部布局必须适应此硬件,因此半导体制造商的设计创意会受到影响。

  近年来,半导体制造商一直在寻求现代可用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柔性集成电路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其内存密度却阻碍了这项技术的发展。在2017年之后,柔性集成电路的内存密度问题开始迎来重大突破。

  先前早些时候,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和美国半导体公司合作产生了一种芯片,这种芯片的存储容量是当前市场上任何柔性集成电路的7000多倍,他们创造了SoC来支持小型消费电子和商用电子的兴起。

  随后,Berrigan和美国半导体公司将传统知识与3D打印相结合,从而创建了具有密集电路的半导体薄板,这些集成电路(IC)类似于正方形的胶片,打印过程使研究人员能够集成一个紧凑的内存控制器,从而释放芯片的出色性能。

  再后来,汉堡大学和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进行了一次合作,通过银纳米线网格促进了3D打印,当结合到基底时形成了导电表面,每根电线都是“几十纳米厚,10到20微米长”。聚合物压缩有助于导电性,这些导电轨迹通过X射线分析进行检查,其目标是创造具有类似于传统集成电路结构的导电层。

  从一般意义上讲,诸如此类的可延展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3D打印使我们能够创建充当微控制器的灵活系统。那些具有集成内存的设备甚至可以存储传感器数据,使其适合可穿戴设备、IoT设备和监视应用程序。

  

  美国空军和美国半导体公司开发的一种柔性硅聚合物芯片。图片由美国空军提供。

  3D打印集成电路面临的困境

  不过,3D打印的生存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商的能力、规模或生产高收益的技术,半导体制造商就此将会卷入纳米竞赛,英特尔、AMD和ARM的目标是通过增加晶体管密度来减小芯片尺寸。

  这些更小的设计更有能力、更节能,这些特性对于小型电子产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较小的尺寸有助于简化内部设计,那么半导体制造商可以通过3D打印来实现这些相同的改进吗?

  首先,有证据表明,当前半导体制造商拥有不错的生产带宽,但按目前的制造标准,产量仍然很低;半导体制造商也可以将集成电路和系统组件直接打印到印刷电路板(PCB)上,但是这种做法仍然是相当专业且费时费力。因此3D打印本身虽是独特且强大的制作方式,但目前还没有广泛的吸引力,只能寄希望于未来。

  同时,半导体工业目前在10nm或更低的波长下生产大量工艺,3D打印现在只能达到接近微米级的分辨率,印刷工艺也依赖于材料的共沉积,这是制造过程中的另一种困境。

  最后,长期的芯片制造方法采用超大规模集成(VLSI),将数百万个晶体管封装到单个芯片中,这对于小型化至关重要。因为即使最好的3D打印机也具有相对较低的分辨率,因此无法实现这种晶体管密度,未来还需要进行改进。

       未来仍旧充满希望

  不过3D打印集成电路的未来仍然充满希望,3D打印涉及的聚合物和工艺具有独特的优势:如聚合物与半导体晶圆的结合良好;可以通过PVD、CVD或热蒸发法进行电触点的附加沉积;聚合物可以应对冷热温度波动;这些材料也较不易碎,3D打印SoC可能比其前任产品具有长期的耐用性和性能优势,尤其是在芯片尺寸赶上之后。

  一旦这项技术成熟,3D打印可能会早日起飞。越来越多的公司可能会采用3D打印集成电路(IC)作为可靠、便宜的替代方案,这将有助于该技术获得可见性和动力。为了使3D打印进入对话,有必要对打印过程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一旦出现新的印刷技术,制造商将获得丰厚的回报。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小批量生产对于3D集成电路是有利的,与传统的同类产品不同,它们不需要在晶圆上生产,这消除了成本密度问题,制造时间是一致的,因此,低容量的电子制造商可能会选择采用3D打印。但是如果要进行大批量制造,公司必须在新机器上进行投资,这些资本成本会迅速增加,半导体制造商还必须考虑生产后的质量控制成本,在制造过程还没有完全解决之前,制造商可能会选择抛弃3D打印集成电路的可能性。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传感器专家网一直密切关注疫情进展,根据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最新调控与安排,为更好的服务相关企业,在疫情期间,传感器专家网免费发布企业相关文章,免费成为传感器专家网认证作者,请点击认证,大家同心协力,抗击疫情,为早日打赢这场防控攻坚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声明:本文由个人作者撰写,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处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传感器专家网立场。如有侵权或者其他问题,请联系我们,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查看全文

点赞

Null

电子行业从业者。

作者最近更新

  • 新的传感器技术可以提高制造电动汽车的机器学习精度
    Null
    2020-04-09
  • 研究发现激光雷达存在漏洞 自动驾驶汽车或会被愚弄
    Null
    2020-04-09
  • 无人机抗击冠状病毒的5种方式
    Null
    2020-04-08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国产处理器龙芯芯片获150亿元投资

    2019-08-07

  • 十款最强人工智能芯片亮相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2019-09-02

  • 我国已成全球规模最大、增速最快的集成电路市场

    2019-09-10

  • 微软计划开发传感器新技术以取代导盲犬

    2019-10-01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Null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