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K告诫人们戴口罩来减少被新冠病毒传染的风险

西贝网 20200402

  • 疫情防控
  • 生物医疗
  • 飞沫传播
NHK 携手一支研究团队,通过高铃木年度摄像头和激光束来记录打喷嚏和一段时间的谈话期间的飞沫传播路径。最终剪辑显示,喷嚏后的大液滴可以更快地落在地面上,而微滴会更长地滞留于空中。

  尽管我国疾控中心与诸多医学专家都在呼吁民众外出戴口罩,以减少被 COVID-19 患者传染的风险,但全球仍有许多地区的人们对狡猾的新冠病毒掉以轻心。当然,一些地区的政策可能是受到了医疗物资紧缺的现实考虑,因其需要重点保障医护和急救人员的使用需求,比如欧美的准则就是只有怀疑自己可能感染的人,才需要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


视频截图(来自:NHK)

  为研究患者在咳嗽、喷嚏、谈话期间的飞沫散布情况,日本 NHK 电视台与传染病协会合作拍摄了一段视频。

  结果发现,尽管人们最近几个月一直被告知保持六英尺的距离,但含有病毒载量的飞沫仍有可能被他人不经意间接触,然后通过触碰口鼻、眼睛的方式造成感染。

  当然,这项研究并未彻底推翻早前的卫生清洁建议。疫情期间,人们仍应注意勤洗手和避免触摸脸部。

飞沫路径示例(图自:NHK)

  传染病防治协会主席 Kazuhiro tateda 解释称:人们会在交谈中不可避免地带出不可见的微米级液滴。

  其比咳嗽带出的液滴还要小,不会很快在重力作用下落到地面上,因此能够在空气中停留更长久的时间。

  于是在缺少防护装备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可能通过这种方式而接触到传染源。

  为证明这一理论,NHK 携手一支研究团队,通过高铃木年度摄像头和激光束来记录打喷嚏和一段时间的谈话期间的飞沫传播路径。

  最终剪辑显示,喷嚏后的大液滴可以更快地落在地面上,而微滴会更长地滞留于空中(甚至持续 20 分钟)。

  至于要吸入多少微滴才有被传染 COVID-19 的风险,仍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查看全文

点赞

西贝网

作者最近更新

  •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将目光投向115亿年前 捕捉到令人惊叹的"彩虹结"
    西贝网
    2022-10-21
  • 物理学家对质子结构异常现象感到疑惑
    西贝网
    2022-10-21
  • 科学家发现世界上第一张已知星图:被藏在一座修道院里
    西贝网
    2022-10-24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浅谈我国医疗智慧物联网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

    2018-12-03

  • 美国首批附带传感器的数字化药片上市

    2018-12-08

  • 浅谈超声波传感器原理及其相关应用

    2018-12-09

  • 瑞士开发柔性微型机器人 可在体内运送药物

    2019-05-05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西贝网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