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地日,太空视角探秘中国人的“饭碗田”

西贝网 20220626

  • 粮食安全
  • 耕地保护
  • 农业技术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今天(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国土三调”结果显示,2019年底,我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尤为重要。

万物土中生,一粒入土,万物归仓。以9%的耕地,养活全球近20%的人口,中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脚下的土地不断释放生产潜力,当中国人的饭碗装满了中国粮。我国实现了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谁来养活中国人的世界之问有了明确的答案!守护好每一块“饭碗田”,才能守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地处祖国东北边陲的北大荒,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这里的土壤拥有厚厚的黑色表层,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类型之一。 70余年战天斗地,中国人将“北大荒”变为“北大仓”,护住了国人的心口粮。

距北大荒4000公里外的海南。北纬18度,这里的四季农时与中原地区有所不同,哪怕是数九寒天,田间地头或收或种,依然呈现一派忙碌景象。成千上万种业人在这里繁育“中国种”。这片土地上收获的“种子”,在全国各地播撒着丰收的希望。

南繁的稻种横跨千里,在山东青岛插秧。袁隆平先生的“海水稻”让亿亩荒滩重获新生,一株株“海水稻”打开了粮食增产的巨大空间,中华拓荒人精神在盐碱地上继续传承,“禾下乘凉梦”托起了国人的粮仓。

在云南,中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让世界叹为观止。从高耸的哀牢山斜坡向下,田地随山势地形变化而变化,一块块绿油油的“田山”无声诉说着耕地的弥足珍贵。

看过了哈尼梯田的“精打细算”,再来感受下规模化种植的“豪放”。在新疆昌吉玛纳斯县,农业科技手段为玉米丰产丰收保驾护航,播种、铺设滴灌带、铺设地膜全程机械化,10万亩制种玉米在这里生根发芽。

来到西藏自治区西南部的日喀则,这里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西藏主要的粮食产区,素有“西藏粮仓”的美誉。这里土地肥沃,大片大片的青稞田在这里生长。

田间地头问民生,大国“粮”策为人民。在有限的耕地上,中国人用勤劳和智慧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不但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也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着中国方案。

查看全文

点赞

西贝网

作者最近更新

  •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将目光投向115亿年前 捕捉到令人惊叹的"彩虹结"
    西贝网
    2022-10-21
  • 物理学家对质子结构异常现象感到疑惑
    西贝网
    2022-10-21
  • 科学家发现世界上第一张已知星图:被藏在一座修道院里
    西贝网
    2022-10-24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联合国称新冠疫情或引发粮食危机

    2020-03-31

  • 第三十个全国土地日 科学仪器严守耕地质量红线

    2020-06-28

  • 环境与温饱 科学仪器用守护环境来守护粮食

    2020-07-07

  • 粮价攀升:多国人民直面食品价格上涨压力

    2022-03-18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西贝网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