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月球土壤样品的表面微结构研究取得进展

西贝网 20220713

  • 月球土壤
  • 铁橄榄石
  • 太阳风化
7月13日消息,记者从中科院官网了解到,我国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样品属于最年轻的玄武岩(~20亿年),且取样点的纬度最高(43.058°N),为探究月壤在太空风化作用下的物质和结构演化提供了新机会。


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郭建刚、特聘研究员应天平、研究员陈小龙,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郑强、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春来、中科院院士/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等合作,对月壤(CE5C0400)中主要矿物铁橄榄石、辉石和长石开展了系统的表面微结构表征。

在25个尺寸较小(~1 μm)和外形规则的不同矿物样品中,科研团队仅在铁橄榄石表面观察到非常薄的SiO2非晶层(厚度~10纳米),其中包裹着大小为2-12纳米的晶粒。辉石和长石表面的化学组分与内部相同,表面不存在明显的非晶层。该团队通过透射电镜高分辨原子像及对应的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图谱,得到了铁橄榄石表面非晶层内部纳米晶粒的面间距分别是2.45Å、2.11Å和1.49Å,该数值与面心立方方铁矿FeO的(1-11)、(002)和(2-20)晶面间距完全一致,不同于体心立方金属Fe的面间距。

同时,与金属Fe、FeCO3标准样品和铁橄榄石的电子能量损失谱中Fe的化学位移和吸收边的比值进行比对,研究进一步确认该纳米晶粒中的Fe为+2价,表明这些纳米颗粒是方铁矿。在铁橄榄石边缘,最外层区域I是SiO2非晶层,区域II是SiO2非晶和FeO共存,区域III是SiO2非晶和铁橄榄石共存,这是首次在月球土壤中观察到此种特殊的微结构。本工作发现的FeO纳米晶粒和分层的边缘微结构表明所研究的铁橄榄石可能处于热分解的中间阶段,支持了铁橄榄石在太阳风化作用下发生分步还原的观点。

此外,化学元素和形貌分析发现辉石和长石的表面不包含非晶层和易挥发的外来元素(如硫、氯等),样品内部也没有出现太阳耀斑穿过的痕迹,表明所研究的样品可能处于太阳风化的中早期阶段。

据悉,相关研究成果以“Surface microstructures of lunar soil returned by Chang'e-5 mission reveal an intermediate stage in space weathering process”为题发表在《Science Bulletin》上。

查看全文

点赞

西贝网

作者最近更新

  •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将目光投向115亿年前 捕捉到令人惊叹的"彩虹结"
    西贝网
    2022-10-21
  • 物理学家对质子结构异常现象感到疑惑
    西贝网
    2022-10-21
  • 科学家发现世界上第一张已知星图:被藏在一座修道院里
    西贝网
    2022-10-24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NASA科学家积极研究不同土壤环境下的植物生长

    2020-07-23

  • 重大突破:研究人员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月球土壤中种出植物

    2022-05-13

  • 科学家们首次在月球土壤中种出植物

    2022-05-13

  • 科学家用月壤中生长的植物展示月球午餐的未来

    2022-05-13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西贝网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