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团队研发出可发光的硅合金光子芯片

大比特商务网 20200519

  • 光子芯片
  • 硅基激光器
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最新研发了一款能够发光的硅合金。此类光子芯片可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激光雷达、用于医疗诊断或测量空气和食物质量的化学传感器等。

  据悉,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员就研发了一款能够发光的硅合金。目前,该团队正在研发一种能够集成到芯片中的硅激光器。以半导体为基础的技术已经遇到了研发瓶颈,限制研发进展的因素在于热量。当电子穿过连接到芯片上许多晶体管的铜线时,会产生电阻,而电阻就会造成热量。

  为了继续推进数据传输,就需要研发一种不会产生热量的新技术。与电子相反,光子不会产生电阻。由于光子既没有质量,也没有电荷,在穿过材料时,散射得更少,因此不会产生热量,进而能源消耗也会减少。

  此外,利用光学通信装置取代芯片内的电气通信装置,可以将芯片内以及芯片之间的通信速度提高 1000 倍。数据中心将可从中受益最大,因为数据传输更快,冷却系统的能耗就更少。

  不过,此类光子芯片也能够实现新的应用,如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激光雷达、用于医疗诊断或测量空气和食物质量的化学传感器等。

  在芯片中利用光需要用到集成式激光器。计算机芯片的半导体材料主要由硅制成,但是大块的硅发光效率极低,长期以来,都被认为无法在光子学中发挥作用。

  因此,科学家们转而研究更加复杂的半导体,如砷化镓和磷化铟。此类半导体的发光性能很好,但是价格比硅贵,而且很难集成至现有的硅制微芯片中。

  为了打造出可与硅兼容的激光器,科学家们需要制造出一种能够发光的硅。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与奥地利林茨大学(the universities of Jena, Linz)以及慕尼黑大学的研究人员一起,将硅和锗合成了一个能够发光的六边形结构。埃因霍温理工大学首席研究员 Erik Bakkers 表示:“关键在于半导体的带隙。如果一个电子能够从导带“掉”到价带,半导体就会发出光子:光。”

  如果导带与价带相互取代,则成为了间接带隙,就不会发出光子,如硅的情况一样。不过,历经 50 年的研究证明,六边形结构的硅锗合金确实存在一个直接带隙,因而可能能够发光。不过,将硅塑造成六边形结构并不容易。然而,Bakkers 及其团队掌握了纳米线生长技术,早在 2015 年就能够制造出六边形的硅。

  首先,他们利用另一种具有六边形晶体结构的材料生长纳米线,实现了一个纯六边形硅,然后再在该模板上培育出硅锗外壳。但是,直到现在,还是不能让其发光。Bakkers 团队通过减少杂质和晶体缺陷的数量,成功提高了六边形硅锗外壳的质量。

  当利用激光刺激纳米线时,可以测量出新材料的效率。另一名负责测量发光现象的研究员表示:“我们的实验表明,此种材料的结构是正确的,没有缺陷,能够有效地发光。”

  Bakkers 表示,现在打造激光器只是时间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打造的合金的光学性能几乎可与磷化铟和砷化镓的媲美,而且还在大幅提高材料的质量。

  如果一切顺利,我们可以在 2020 年打造出一种硅基激光器,从而能够在主导电子设备平台上紧密集成光学功能,实现芯片光学通信以及基于光谱学的经济型化学传感器。”与此同时,Bakkers 的团队还在研究如何将该六边形硅集成至方形硅微电子设备中,这是完成该项研究的重要前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查看全文

点赞

大比特商务网

作者最近更新

  • 村田将额定电流为20A的片状铁氧体磁珠商品化
    大比特商务网
    2022-09-05
  • 京泉华拟投资10亿元河源市京泉华科技有限公司建设项目
    大比特商务网
    2022-09-05
  • 太阳诱电:支持150℃汽车用多层型金属功率电感器实现商品化
    大比特商务网
    2022-09-06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世界首个硅激光器助力打造光子芯片,可将光通信速度提高1000倍

    2020-04-13

  • 埃因霍温研究人员开发出能发光的硅材料

    2020-04-15

  • 北大科研团队新成果有望推动光子芯片技术发展

    2020-04-26

  • 实验性的光子芯片完成疯狂的44Terabit网速试验

    2020-05-25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大比特商务网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