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加速复苏 国内产业面临两大挑战

智能制造网 20200522

  • 工业机器人
  • 核心零部件
  • 汽车制造
在自动化、智能化趋势驱动下,制造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工业机器人渗透率也越来越高。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愈发广泛,在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等诸多领域实现规模化普及。当然,随着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前沿技术的深入融合,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还将持续拓宽。

  在自动化、智能化趋势驱动下,制造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工业机器人渗透率也越来越高。目前,工业机器人应用愈发广泛,在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等诸多领域实现规模化普及。当然,随着核心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前沿技术的深入融合,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还将持续拓宽。


  汽车制造是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场景之一。近日据外媒报道,特斯拉将为其弗里蒙特工厂安装更多的工业机器人。弗里蒙特工厂目前拥有数百个机器人,而其上海超级工厂也拥有数百个机器人。这些工业机器人的投入,不仅能够解决劳动力限制问题,也能进一步提升企业产能。

  事实上,专家认为,在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加速发展的背景下,预计汽车制造商将会应用更多的工业机器人,覆盖开包、焊接、搬运、检测、组装等环节,来避开人力操作对产能和企业经营带来的挑战,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除了汽车制造业外,其他更多的行业都在陆续引入工业机器人等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这既是为了“降本增效”,也是为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商业化的时代背景下,能够跟上全球产业潮流,为将来的行业竞争与国际竞争做好准备。

  在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与市场大体上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从2013年开始,中国连续6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榜首,国产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也从2012年的3000多台增长到了2018年的超过4.3万台。虽然2018年9月往后,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经历一段低谷期,但是现在已经逐步走了出来。

  对于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发展,国内外人士都予以看好。IFR预测,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以及国家支持政策的落地,2017-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未来的增速可达30%以上,到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销售量超过27万台。

  不过,对于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来说,要想实现向中高端市场进军的目标,占据更多市场份额,还需要解决核心零部件与专业人才这两大挑战。

  工业机器人的主要核心零部件包括控制器、伺服系统和精密减速器,这三大零部件现在均依赖进口,命脉被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导致国内工业机器人成本控制较难。同时,由于这三大核心零部件研发成本高昂、研发周期较长、研发难度较大,国内企业要想做出一番成绩还是比较艰巨的。

  在这种情况下,业内人士纷纷呼吁,国家要重点支持及培育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产业标杆创新企业,推进产业朝中高端方向发展,使产品技术与质量水准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只有解决了核心零部件痛点,国产工业机器人才能“昂首挺胸”,在品质与品牌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另外,在人才方面,工业机器人研发与应用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包括研发工程师、维护人员、操作人员等。此前很多制造企业不愿因引入工业机器人,部分原因是初期投入成本较大,另一部分原因则是苦于没有相关人才,后期维护成本较高。

  因此,我国需要加大力度培养有研发创新能力、有操作维护技能的各类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人才,弥补行业人才供应不足的短板,这样才能有效保障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查看全文

点赞

智能制造网

作者最近更新

  • 一周趣评:两大运营商发布三季度季报;亿纬锂能发布新储能电池
    智能制造网
    2022-10-24
  • 以标准化抢占产业高地 人工智能领域首批国标呼之欲出
    智能制造网
    2022-10-24
  • 借风势,乘风起!用技术“数”写“数字中国”新篇章
    智能制造网
    2022-10-24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深圳机器人产业2017年产值超千亿元

    2018-12-05

  • 浅谈国产高端MEMS传感器突破困局的三个方向

    2019-03-28

  • 3D传感器可提高工业机器人的工作效率与安全性

    2019-04-21

  • 触觉传感器或成为国产机器人发展掣肘

    2019-04-25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智能制造网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