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葛世荣:2035年我国煤矿开采将进入智能化阶段

C114通信网 20220812

  • 5g通信
  • 物联网
  • 煤矿智能化

C114讯 8月11日消息(九九)在昨天举办的“2022世界5G大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葛世荣介绍,2000-2020年我国煤炭产量大幅增长,这个增长源自于国际制造中心转移到中国,同时我国城镇化速度正在加快。

但是,“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提出后,也就是从现在开始我国煤炭产量会逐步减少,这一过程势必促使煤炭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中重大的变革是智能化。预计2035年,我国煤矿开采将进入智能化阶段。

葛世荣进一步介绍,煤矿变革智能、绿色、低碳是新方向,具体包含四个环节:从有人开采变为无人开采,从固体燃烧变为气液利用,从煤电流程变为清洁低碳,从破坏环境变为生态重构。这四个环节与智能化、高性能通讯紧密相关。

据了解,2019年6月18日,潞安新元煤矿建成世界第个地下534m的5G网,布置150个井下基站,成为世界第一个深地5G网络。目前已形成1张5G网络、1个智矿通APP、1个生态应用圈、N个终端的产品体系。今年,山西省将推动建设40座煤矿的5G系统。

葛世荣指出,5G+智能煤矿由原来的中心化思想变成分布式决策、边缘计算和自主实施响应的扁平结构,使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5G和高性能通讯在煤矿中的具体作用是“三感知”,即感知灾害、感知煤流和感知设备。

在5G和物联网的支撑下,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建成982处煤矿智能化采集工作面,今年底将建成1200-1400个智能化采集工作面。更重要的是,经过两年建设,全国煤矿安全智能检测网已经形成,三千多处煤矿安全生产的态势都汇集在北京,可以对任何煤矿灾害进行动态检测、实时感知和快速预警,对我国煤炭安全生产起到巨大作用。

对于未来煤炭的智能低碳开发利用,葛世荣表示,通过智能化技术,低碳排放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如果我国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用以煤基能源为主的结构来保障能源支撑,到2060年,万一发生极端情况,可以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超5亿吨的情况下,提供30%的煤炭能源支撑。也就是说,智能低碳可以保证我国煤炭资源对国家能源安全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查看全文

点赞

C114通信网

作者最近更新

  • Kakao联合CEO宣布对大规模服务中断负责并辞职
    C114通信网
    2022-10-20
  • 华为计划投入1.5亿欧元开设首个欧洲云中心
    C114通信网
    2022-10-20
  • 甲骨文扩大与英伟达合作关系 采购更多芯片加速云端AI发展
    C114通信网
    2022-10-18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浅谈我国医疗智慧物联网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

    2018-12-03

  • 从MEMS专利数量分析我国MEMS传感器产业现状

    2019-03-28

  • 诺基亚推出基于区块链的智慧城市传感系统

    2018-12-06

  • 北斗首次发布民用领域物联网无线数据模块产品

    2018-12-07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C114通信网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