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车内互联走向车外互联,C-V2X何以成为后起之秀?

智能制造网 20200526

  • 自动驾驶
  • 5g通信
C-V2X是基于蜂窝网络的车用无线通信技术,V2X诞生的目的是希望实现车辆与一切可能影响车辆的物体进行信息交互,这样可以减少事故发生、减缓交通拥堵等。C-V2X存在两大技术路线竞争,主要包括蜂窝阵营的C-V2X和非蜂窝技术的DSRC。

  在万物互联的世界,几乎没有哪样事物是可以孤立存在的。解决好“物”与“网”的连接问题,也属于万物互联时代的一项重要课题。而决定物联网发展走向的“连接技术”,无疑为物与物之间的互动连通提供了更多可能。

  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直连通信使用5905-5925MHz频段管理规定(暂行)》(以下简称《管理规定》)。该《管理规定》明确将5905-5925MHz频段共20MHz带宽的专用频率资源,规划用于基于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演进形成的LTE-V2X智能网联汽车直连通信技术,以实现车与车、车与人、车与路之间的直连通信。

  其实,在过去两三年,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三大技术趋势加速显现,车联网从汽车内部互联、车与人的交互延伸到车与车、车与路边单元、车与电信设施之间的信息交互,以C-V2X(蜂窝车联网)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尤其受到车联网业内人士的关注。

  那么,什么是C-V2X呢?概括地将,C-V2X是基于蜂窝网络的车用无线通信技术,V2X诞生的目的是希望实现车辆与一切可能影响车辆的物体进行信息交互,这样可以减少事故发生、减缓交通拥堵等。C-V2X存在两大技术路线竞争,主要包括蜂窝阵营的C-V2X和非蜂窝技术的DSRC。

  当然,C-V2X与其他技术相比,其优势也是十分突出的。由于C-V2X的基础设施是在蜂窝技术上发展起来的,通过改造现有基站就可以将其集成进去,所以网络部署成本低。C-V2X还有一个重要优势,那就是技术演进路线明确,可商用空间广阔。在2017年3GPP发布的Rel-14版本中,明确了C-V2X的技术规范。近两年,国内外各研究团队正加紧研究在5G框架下如何支持V2X演进到5G 新空口C-V2X。

  眼下,发展方向主要是由LTE-V演进到5G,因为5G网络的延迟时间只有毫秒,在延迟性等方面优于LTE技术,满足自动驾驶车辆与“一切”互联的时间需求,也满足汽车内数字服务的数据处理时间需求,因此5G将推动V2X真正实现落地和商业化。

  分阶段来看,C-V2X为了实现在无基站辅助下的应用场景过渡,在前期会以PC5空口,无基站协同的V2V应用场景会率先落地。后期在5G网络大规模部署后,同时支持PC5和uu空口的业务会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5G环境下的C-V2X技术,会改善自动驾驶。

  举个例子,如果自动驾驶汽车只基于自身的传感器做出判断,这就相当于是没有经验的司机只会盯着前面一辆车,而无法及时注意到周边行车环境的变化,很多潜在的危险难以被感知。有了C-V2X技术的支持,视距限制就能被突破,感知能力可以扩展到非视距这样无疑可以增加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时代更迭,机遇与挑战并存。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正在无形之中重塑着传统汽车产业的格局。而正是由于各种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驾驶才变得更加安全和快捷。未来,在诸多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更多具有实用性的技术将在自动驾驶领域得到应用,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亲历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查看全文

点赞

智能制造网

作者最近更新

  • 一周趣评:两大运营商发布三季度季报;亿纬锂能发布新储能电池
    智能制造网
    2022-10-24
  • 以标准化抢占产业高地 人工智能领域首批国标呼之欲出
    智能制造网
    2022-10-24
  • 借风势,乘风起!用技术“数”写“数字中国”新篇章
    智能制造网
    2022-10-24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高精GNSS定位导航技术是各类自动驾驶的安全前提

    2018-12-04

  • 矿业巨头扩大自动驾驶卡车车队:为卡车安装自主牵引系统

    2018-12-07

  • 日本准天顶卫星系统的三大特点及技术优势

    2018-12-09

  • 本田将在CES展出自动驾驶作业车和机器人新品

    2018-12-14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智能制造网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