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前线|AI技术保护濒危物种,声纹识别为海南长臂猿提供“身份证”

36氪科技 20221029

  • 人工智能
  • 生物多样性保护
  • 声纹识别
通过华为AI开发框架,有望实现长臂猿鸣叫声的自动识别分类,为每个长臂猿建立唯一的“声音身份证”。

文 | 李安琪

编辑 | 苏建勋

AI科技正在让人们越来越听得懂海南长臂猿的声音。近日,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联合华为在海南省举办了热带雨林探访活动,将世界级珍稀动物海南长臂猿栖息环境呈现在大众眼前,同时探讨了科技如何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据了解,海南长臂猿被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名录,是比大熊猫还要濒危的物种,目前仅存36只,全部分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十余平方公里森林中。因无法人工养殖,长臂猿的种群增长完全依赖于栖息地恢复和种群保护,目前其栖息地从2003年扩大到了四千多亩。

也正因为栖息地广阔,使得海南长臂猿的监测工作开展变得困难。监测队员常年在霸王岭深山中巡护,经常遇到山路难行、高温多雨、蚊虫侵袭等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海南长臂猿天性机警,常年生活在树上,直接观测非常困难,监测队员只能通过长臂猿的啼鸣声来监测判断。

图源:2022年国际长臂猿日专题科普展

据海南长臂猿霸王岭监测队队员韦富良介绍,海南长臂猿每天早晨都会起来高歌一番,监测队员也能够通过部署监测设备来收集、分析海南长臂猿的声音。过往,监测工作一般依赖人工方式进行。由于离线设备的存储空间限制,数据一般只能保存15天,而监测员一般要每3个月才能巡逻到同一个监测站点,这也意味着,整个霸王岭的监测设备超过80%的时间无法正常收集声音。

自2021年底开始,结合联接、云、AI等数字技术,华为联合IUCN、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打造Tech4Nature项目试点,探索数字技术如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新解决方案。

图源:华为

通过华为的合作伙伴提供的无线通信网络,目前已可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数据回传至云端,摆脱定期现场提取离线设备数据的传统模式,大幅提高数据获取的实时性。

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助力下,数据处理效率和准确度也实现显著提升,很多人工难以识别的长臂猿鸣叫声可以被顺利提取分析。中山大学范鹏飞教授使用算法提取声音特征,通过一系列的模型拟合,当前已实现89.2%的识别准确率。

华为方面表示,未来通过华为的AI开发框架,有望实现长臂猿鸣叫声的自动识别分类,为每个长臂猿建立唯一的“声音身份证”,实现“个体化”精确分析,帮助动物保护专家判断长臂猿家族的成员构成,为长臂猿的保护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方案。

查看全文

点赞

36氪科技

作者最近更新

  • 德州仪器成都封装测试厂即将投产,芯片交付再加速
    36氪科技
    2022-11-10
  • 住太空酒店,现在攒钱来得及吗
    36氪科技
    2022-11-11
  • 涉及上千人,人均71万补偿,扎克伯格承认因决策失误致Meta首次大规模裁员
    36氪科技
    2022-11-13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传感器应该推进人工智能实现整体进化

    2018-12-07

  • 华为首款AI音箱:可通过HiLink开放协议控制19个家电品类

    2020-02-21

  • 本田将在CES展出自动驾驶作业车和机器人新品

    2018-12-14

  • 日本新研究:人工智能或能提前一周预测台风

    2019-01-08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36氪科技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