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爽文创作微信小程序来了,网友:算法菜鸡回到清朝当一品大员

36氪科技 20221101

  • 人工智能
  • 网络文学
好家伙,爽文故事进驻学研领域。

AI绘画还在大火,AI创作小说也来掺和了一脚。

翻开创作库,「重生之我是算法菜鸡」、「重生之高中生获得诺奖」、「NLP实验室风云」……

好家伙,爽文故事进驻学研领域。

扒开内文一看,更是挺能整。

小学生钻研NLP,做出新算法疗愈内心创伤,名曰「杀手计划」;算法工程师穿越回清朝,直升一品大员……

风格也可变,都市、玄幻、仙侠、科幻各种网络文学画风都能选,仿佛打开21世纪曲苑杂坛+走近科学。

这些创作来自一款名为「熊猫小说家」的小程序,其slogan就是:用AI书写你的故事。

不仅能设定故事情节、关键词,让AI往下续写上百字,还能多人写作,让更多人一起创(胡)作(编)故事。

它还有什么更多能力?跟之前AI续写区别在哪?技术成色如何?

继续往下看。

创作一个坤坤在大厂的故事

先来体验一下这个AI创作小说产品。

开始创作时,需要先设定故事名称及简介,我们将小说名定为《坤坤在互联网大厂》,简介为:喜欢唱跳的少年,坤坤,在互联网大厂的工作经历。

然后开始第一节,我们希望坤坤去面试,关键词再加上「笔试」和「表演」,最后让系统随机生成一些关键词。

小说情节选填,我们也加上:在公司表演、坐三蹦子去后厂村等桥段。

点击生成,于是,得到了一段坤坤参加大厂面试招聘的故事。

看着似乎还行,融不进去的信息没有「硬凹」:

再生成一次,甚至能将大厂变换成「腾讯」:

试着生成第二节,出了离谱的事。

坤坤工作出错后,更加努力,尤其掌握「删库技术」……

唔……看来常识理解方面还是不太强。

此外,部分生成内容还出现长文前后逻辑不搭,还有车轱辘话来回说,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平台允许共同创作,已有不少人设定小说名称与简介,跟大家一起共创新编造的故事。

背后技术是什么?

据技术团队公开资料介绍,这一小说创作AI背后是其自研的可控文本生成技术。

具体来说。

该技术先基于轻量化模型「孟子」,利用大规模通用数据构建通用文本生成模型。

之所以使用轻量化模型,原因在于目前主流文本生成应用基于GPT系列,但此类大模型难以建模较远历史信息,可控生成能力较弱,同时千、万亿级别参数所需计算资源很多,落地成本高。

轻量化模型能避免上述问题,同时特定场景下效果并不逊色。

此外,他们还基于垂直领域的数据,通过长文本建模、篇章建模、融入常识知识等技术,构建垂直领域文本生成模型。

上述技术应用下,在产品端显露的优点包括:

(1)通过关键词、短语、句子、风格等不同粒度的信息控制生成内容,可更好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信息,创作出符合作者预期的小说内容。

(2)更好地考虑上文已经创建的内容,对比此前产品,能更优处理前后不一致等逻辑问题。

(3)允许作者设计知识和事实等信息,指导并提高生成内容正确性。

至于该产品的幕后团队,熟悉行业的读者想必已知道了,澜舟科技。

这是家认知智能创业公司,由前微软亚研NLP大牛周明于2021年创办。

主要产品包括基于预训练模型的功能引擎(包括搜索、生成、翻译、对话等),以及针对垂直行业场景的SaaS产品。

AI小说创作现在走到哪了?

AI小说创作产品很早就有,市面上为更多人所知的代表是彩云小梦。

该产品同样提供故事续写服务,对比前文「熊猫小说家」,其在设置上省去了关键词和具体情节的输入,只需提供故事世界观及背景。

生成内容方面,前后文理解及常识性问题也会暴露。

比如,没带吉他反而让面试者表演摇滚……

从上述产品表现来看,AI仍很难像绘画那样,独立创作完整小说。

除AI小说创作外,AIGC在文本生成领域一大场景是创造性的营销内容生成。

该场景并不要求AI具备长文本理解及创作能力,比较典型产品有国外的Jasper,基于GPT-3。中文领域文本生成平台有friday(heyfriday.cn),来自西湖大学深度学习实验室。

参考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Dc5y_MPLDS14TfonHf6qXwhttps://heyfriday.cn/homehttps://if.caiyunai.com/dashboard/novel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量子位”(ID:QbitAI),作者:詹士,36氪经授权发布。

查看全文

点赞

36氪科技

作者最近更新

  • 德州仪器成都封装测试厂即将投产,芯片交付再加速
    36氪科技
    2022-11-10
  • 住太空酒店,现在攒钱来得及吗
    36氪科技
    2022-11-11
  • 涉及上千人,人均71万补偿,扎克伯格承认因决策失误致Meta首次大规模裁员
    36氪科技
    2022-11-13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传感器应该推进人工智能实现整体进化

    2018-12-07

  • 华为首款AI音箱:可通过HiLink开放协议控制19个家电品类

    2020-02-21

  • 本田将在CES展出自动驾驶作业车和机器人新品

    2018-12-14

  • 日本新研究:人工智能或能提前一周预测台风

    2019-01-08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36氪科技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