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iotforall 20221118

  • 卫星物联网
图示:© IoT For All 滴答的时钟 在一个全球创新与合作迅速发展的世界里,针对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挑战,实际可行的解决方案正在每天被开发和提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全球需要一种方法来加速最具前景的机会——不仅仅是应对气候变化。农民如何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的同时减少农药使用并降低对牲畜用药的依赖?我们能否在全球范围内成功协调并实施应对日益严重的海洋塑料污染的计划?在COP26之后,全球合作正在增强,例如适应性研究联盟(Adaptation Research Alliance,ARA)正协调90多家组织,以增强气候变化最前沿的脆弱社区的适应能力。ARA等组织越来越依赖数据,正如ARA秘书处负责人Jesse De Maria Kinney所言:“气候适应需要基于证据的解决方案,而且这些解决方案必须与当地环境相适应。” 要获得这些关键的证据,首先需要理解——这意味着要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开展监测、跟踪和测量。毫无疑问,物联网(IoT)将在理解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评估可能解决方案的价值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如今,卫星物联网与气候变化已密不可分。 孤立的星球 目前面临的挑战是,目前全球只有15%的地区能负担得起、可接入的物联网连接,而替代方案——卫星物联网(SatIoT)——价格昂贵,难以在环境研究或实验性的修复项目中广泛应用。然而,2022年迎来了新一代低成本SatIoT解决方案,正在改变其商业前景,并激发全球范围内的创新活动。 从研究极地冰盖的消融速度到获取气象站、地下水监测和地震学的数据,一个可靠且低成本的纳米卫星网络,使即使是最偏远地区也能实时获取信息。 事实上,即使是濒危动物也在发挥它们对抗气候变化的作用。通过在各种海洋生物(包括海龟)上安装微型传感器,不仅为科学家提供了关于这些动物行为模式的新见解,也捕获了关于海洋健康的重要信息,包括盐度。从绘制海水温度到记录海龟游动的深度,再到收集海水质量信息,这些数据一旦动物浮出水面,就会通过SatIoT自动传输。 推动变革:卫星物联网与气候变化 然而,挑战不仅仅是提高我们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理解,还要迅速识别出各种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举措的价值。在新西兰,人们正在努力通过远程追踪奶牛,识别出生病的个体,及时干预并将其隔离,以减少疾病传播,并在过程中减少对药物的依赖。快速采集和分析这些信息的能力不仅有助于加快这一模式的推广,还能够迅速评估其效果。 通过双向物联网,信息可以回传到设备,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和实验。这对于旨在减少化学品和水资源使用的新农业计划尤其有价值。通过向设备发送指令,农民可以远程管理灌溉系统,而无需昂贵且难以获取的人力操作。水电公司可以根据防洪策略管理水务系统。政府可以在发生气候灾难时迅速响应,保护生命安全,特别是在最脆弱的社区。通过将信息无缝集成到现有的分析、人工智能或机器学习解决方案中,组织不仅能够利用数据加深理解,还能迅速做出反应,并利用新见解向远程资产发出及时指令。 结论 基于证据的变革是全球缓解气候变化对当前和未来人口影响战略的核心。通过扩大负担得起的物联网覆盖范围,卫星物联网正在解锁下一代的必要创新。这种创新对于政府、科学家、非营利组织和个人适应以清洁燃料和减少农药依赖为特点的新型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同时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粮食需求。

查看全文

点赞

iotforall

作者最近更新

  • How to Implement Device Convergence for Sigfox & LoRaWAN
    iotforall
    2023-12-22
  • Edge and IoT Predictions For 2024
    iotforall
    2023-12-22
  • IoT Device Security Challenges: Calling for Consumer Vigilance
    iotforall
    2023-12-20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中国卫星激光通信“行云二号”实现稳定双向通信

    2020-08-17

  • 联发科与Inmarsat实现首个5G卫星物联网数据连接

    2020-08-20

  • Skylo与索尼合作开发卫星窄带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

    2020-08-25

  • LoRa升级!可支持卫星通信,将解锁哪些新应用?

    2022-04-02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iotforall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