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变色涂料既能加热又能冷却建筑物

scientific 20230301

  • 新能源
  • 材料科学
  • 建筑节能
保持室内空间的舒适需要耗费大量能源。美国人家庭中约有一半的能源用于供暖和制冷,这占了水电账单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当大一部分。尽管许多建筑物的墙体内部填充了隔热材料以维持理想的温度,但其他一些建筑——特别是老旧建筑——却令人惊讶地能耗极高。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更先进的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如今,材料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能够改变颜色的薄膜,可在加热和制冷模式之间切换。该薄膜比信用卡还薄,仅需极少的能源运行,未来有一天甚至可以包裹最浪费能源的建筑,帮助其在夏季辐射多余热量,在冬季捕获热量。相关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自然可持续性》期刊上。“这确实是一项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成果,”密苏里大学的机械工程师姚再(音译)表示,他并未参与这项研究。这种新型设备利用了一种自然现象——辐射制冷,使夜间户外温度下降,并帮助地球整体降温。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包括我们的身体和建筑物,都在不断地以中红外辐射的形式散发热量:这是一种人眼看不见的低频电磁波。“人们可以使用热成像仪看到物体、看到人类、看到建筑,这意味着它们在全天候地释放能量,”芝加哥大学的分子工程师、该研究的通讯作者许博纯(音译)说。如果你从轨道上对准地球使用热成像相机,也能看到热量从地球向太空的寒冷真空辐射出去。幸运的是,我们的大气层允许更多的中红外辐射离开地球,与其它波长的光相比效果更明显。虽然大部分热量离开了地球,但仍有部分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捕获,足以打破地球的热平衡并导致温度上升,”普渡大学的电气工程师伯梅尔(Peter Bermel)解释道,他并未参与这项新研究。随着全球气温上升,科学家们正在开发解决方案,以最大化通过辐射制冷释放的热量。其中一些技术包括可以包裹在建筑上的薄膜,以增强热量的释放。然而,世界上许多地区不仅有酷暑,还有严冬。“当气温已经低于冰点时,你并不希望家里迅速降温,”伯梅尔说。正是这一两难困境启发了新型涂层的开发,它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电流脉冲在高热量排放和低热量排放之间切换。类似可调节的设备已经用于可见光领域:所谓的动态窗户可以从透明变为不透明,以控制光线的进入量。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建筑薄膜能够在中红外热辐射方面实现同样的功能。新材料最初处于制冷模式。在一层极其纤薄的导电层下方,是一个装有溶解铜离子的小水储层。在此状态下,设备会自然辐射热量,使建筑物内部降温。随后,当导电层施加小电流时,溶解的铜会沉积在其表面,并在储层上形成一层薄膜。由于铜吸收中红外热后发射出的热量极少,设备现在会捕获热量。这一变化可以反复进行,尽管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其效果会逐渐减弱:经过1000次循环后,制冷和加热模式的效率都会降低。作者估算,如果这项技术以薄膜形式应用于建筑物的外部,在年温差剧烈变化的气候条件下,可能会节省用于供暖和制冷能源的8.4%。建筑物的外观也会随之改变,从夏季的暗白色变为冬季的金属铜色,尽管薄膜可以覆盖一种特殊的涂料,而不会影响中红外辐射。“目前这只是为了展示机制的第一步,但我们已经看到了良好的进展,”沙特阿拉伯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科技大学的材料科学家兼工程师甘乔强(音译)表示,他并未参与这项研究。这项新系统前景可观,特别是与一些研究小组之前尝试使用水溶液制造可调节设备的研究相比。一些用于类似设备的材料极易燃,显然不适合包裹建筑。新薄膜不会自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准备好投入实际使用。除了随时间推移效率降低外,新设备的主要缺点是成本高昂。覆盖薄膜外层的薄电极是由高品质的石墨烯制成的,这是一种昂贵的单原子厚度的碳材料。石墨烯的非凡薄度允许热能通过,同时还能导电。为了使这种建筑外层材料具有可行性,研究人员必须用更便宜的材料——并且是可以在大规模生产中应用的材料——实现相同的效果。许博纯和他的团队计划尝试使用质量较低的石墨烯以及其他材料,以寻找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品。他们还计划尝试使用价格更便宜的金属,如锌,来代替铜。在价格与性能之间找到平衡可能需要时间,因此未来几年内,城市中可能不会迅速出现大量颜色变化的生态建筑。但甘乔强表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而且确实有充分的理由。尽管节省约8%的能源使用看起来似乎不多,“但如果从社会层面来看,这将产生巨大影响,”伯梅尔说。“能源需求和供应方面的百分比变化,哪怕只是几个百分点,也能造成巨大的差异。”

查看全文

点赞

scientific

作者最近更新

  • 我们进化的历史可以教会我们人工智能的未来
    scientific
    2023-11-11
  • “ChatGPT检测器”以前所未有的准确率识别人工智能生成的论文
    scientific
    2023-11-11
  • 人工智能需要规则,但谁将拥有制定规则的权力?
    scientific
    2023-11-07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充电桩加装GPS模块和数据芯片为车主实现智能服务

    2018-12-07

  • 全球首列智轨列车上路运行:采用传感技术智能感知路径

    2018-12-08

  • 首次押注可再生能源!软银1.1亿美元投资瑞士储能公司

    2019-08-16

  • 研究报告:汽车市场推动非光学隔离元件的增长

    2019-08-30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scientific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