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平:奥动发布在双碳目标下的换电“四步走”战略

电子信息网 20220303

  • 新能源
  • 双碳战略
  • 换电技术

北京2022年3月1日 /美通社/ -- 2月25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下称“百人会”)课题报告发布会暨百人会论坛(2022)媒体沟通会在北京召开。奥动新能源联席董事长张建平应邀出席会议,并就奥动在双碳目标下的换电技术路径与行动规划,发表主题演讲。


如何加快汽车产业、能源、交通的结构调整,推进车辆新能源化、智能化与能源清洁化减碳协同增效,已成为全球解决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任务。

2021年,百人会启动《汽车、交通、能源协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径与政策研究》重大课题研究。奥动新能源,具有前瞻性地构筑了在双碳目标下的换电技术路径与行动规划,受邀参与该课题报告编撰。

2022年2月25日,该课题报告正式发布。

在全球降碳减排的大趋势下,汽车、交通、能源三者已构成了相互支撑、互为约束的碳链条要素。面向双碳目标,如何通过新能源促进交通领域绿色转型,成为业界关注焦点。换电站,作为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成为上述碳链条的关键参与方之一。

如何创新性地通过换电模式下的“V2S”(车到站)、“S2G”(站到网),实现清洁能源的高效互动、智能能源管理与服务,并将助力交通领域达成降碳、零碳、甚至负碳的愿景?


会议上,张建平首次给出了奥动新能源的答案 -- 发表《极速共享换电高效助力双碳》主题演讲,并对外介绍奥动已形成“双碳战略四步走”,助力汽车、交通、能源协同,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奥动深耕换电模式22年,已逐步探索并完善出双碳目标下的换电技术路径与行动规划,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1阶段:通过规模化发展全国换电服务网络,加速电动化转型进程,以减少汽柴油燃烧过程中的碳排放。

第2阶段:以换电模式延长动力电池寿命,提升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以减少电池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

第3阶段:综合利用电池资源,拓展储能应用场景,以高效利用电池资源,提供安全、低成本的储能系统,降低发电行业的碳排放。

第4阶段:打造基于换电的新型社会协作体系,推动新型电力系统的实现,通过“车-站-网”互动给电网提供深度减碳必须的灵活性电力资源,大幅降低发电行业的碳排放。


截至目前,奥动已在全国布局超过600座换电站,城市级服务网络覆盖全国26座城市,商业化运营实践14年以来,换电网络旗下新能源车辆累计实现碳减排近20万吨。此外,根据奥动大数据平台显示,换电用户年度运营里程约在8.9亿公里。与车辆同等行驶里程下所使用的汽油量相比,换电每年可减少碳排放量约5.5万吨,可见换电模式对于降碳减排的效应显著。

基于上述“双碳战略四步走”,奥动新能源坚定落实2025年全国投建10000座换电站,以换电模式的规模化实践,助力国家达成双碳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3月25日-3月27日第八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2),将以“迎接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新阶段”为主题,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奥动新能源将携最新换电技术成果再度亮相钓鱼台,敬请期待。

奥动,换出一片蓝天。

关于奥动新能源

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全球换电模式开创与引领者。自2000年起,一直专注于新能源汽车换电技术研发及换电站网络商业运营,致力成为全球领先的智慧能源服务平台。

2016年,奥动正式开始换电网络规模化布局,截止2022年2月,奥动的换电服务网络已布局全国26座城市,投运及在建换电站超600座,拥有超过2000项全球专利,与16家车企联合开发近30款换电车型。

查看全文

点赞

电子信息网

作者最近更新

  • DEEPX首席执行官Lokwon Kim将在CES 2024小组讨论上就AI硬件和芯片的未来发表演讲
    电子信息网
    2024-01-12
  • 一云多芯,成为浪潮信息助力农村金融数字转型的利器
    电子信息网
    2024-01-10
  • 三星与红帽携手推动CXL存储生态系统扩展并取得重要进展
    电子信息网
    2024-01-07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充电桩加装GPS模块和数据芯片为车主实现智能服务

    2018-12-07

  • 全球首列智轨列车上路运行:采用传感技术智能感知路径

    2018-12-08

  • 交流电之父——尼古拉-特斯拉

    2018-12-23

  • 新国标正式实施,电动车安全性能面临新挑战

    2019-04-30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电子信息网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