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突破有望!全新工艺可低温合成电解质 成本更低

科创板日报 20231025

  • 电解质材料
  • 固态电池

财联社10月25日讯(编辑 黄君芝)锂陶瓷可以作为固体电解质,用于更强大、更经济的可充电锂离子电池。挑战在于找到一种在高温下不烧结的生产方法。

现在,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 Munich)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现在开发了一种无烧结的方法,可以高效、低温地合成导电晶体形式的这些陶瓷。

一直以来,主导着电动汽车发展的因素有两个:动力(它决定了汽车的续航里程)和成本。美国能源部旨在加速从汽油动力汽车向电动汽车的过渡,并制定了到2030年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电池能量密度的宏伟目标。这些目标是传统锂离子电池无法实现的。

制造更小、更轻、更强大、更安全的电池的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方法是使用固态电池,其阳极由金属锂而不是石墨制成。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具有液态有机电解质,并使用聚合物膜将阳极和阴极分隔开。

与之相反,固态电池的所有组件都是固体。薄陶瓷层同时充当固体电解质和分离器。它对锂枝晶生长引起的危险短路和热失控都是非常有效的。此外,它们不含易燃液体。

石榴石型固体电解质——Li7La3Zr2O12(LLZO)是一种适合于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陶瓷电解质/分离器。这种材料必须在1050°C以上与阴极一起烧结,才能将LLZO转化为快速导电锂的立方晶相,使其足够致密,并牢固地结合到电极上。

然而,超过600°C的温度会破坏可持续的低钴或无钴阴极材料的稳定性,同时也会提高生产成本和能耗。需要更经济、更可持续的新生产方法。新研究就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成果已于近期发表在了“Angewandte Chemie”杂志上。

据悉,他们的新工艺不是基于陶瓷前驱体化合物,而是基于液体前驱体化合物,在顺序分解合成中直接致密形成LLZO。为了优化这种合成路线的条件,该团队使用多种方法分析了LLZO从无定形到所需晶体形式(cLLZO)的多步相变,并制作了时间-温度转变图。

基于他们对结晶过程的深入了解,他们开发了一种方法,在相对较低的500°C温度下,经过10小时的退火,cLLZO成为致密的固体薄膜,而无需烧结。对于未来的电池设计,这种方法将允许将固体LLZO电解质与可持续阴极集成,从而避免使用钴等元素。

查看全文

点赞

科创板日报

作者最近更新

  • 小米入局 AI眼镜爆发临界点已至?|聚焦
    科创板日报
    06-30 12:20
  • 聚焦:脑机连接进行时
    科创板日报
    06-30 13:46
  • 银河通用机器人王鹤:具身智能爆发合成数据须先行
    科创板日报
    06-30 10:51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斯坦福研发阻燃固态电池 着火后依然正常供电

    2020-03-17

  • 三星设计高性能、长寿命的固态电动汽车原型电池

    2020-03-19

  • 国外一公司成功克服固态电池高电阻、低载流量问题

    2020-03-24

  • 新型“电池黄油 ”可为固态电池提供急需的动力

    2020-05-21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科创板日报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