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首次实现100公里量子直接通信,有助城际量子直接通信

西贝网 20220411

  • 量子通信
  • 光纤通信
  • 安全通信
近日,清华大学团队首次实现通信距离达到100公里的量子直接通信新系统,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量子直接通信距离,有助于实现无中继条件下城际量子直接通信。 2016年,清华大学和山西大学联合团队完成了量子直接通信的第一个实验演示。

三年后,龙桂鲁教授团队和清华大学电子系陆建华教授团队合作,成功研制了国际上第一个量子直接通信系统,实现了1.5公里光纤距离下50bps(比特/秒)的安全通信速率。他们还曾在中关村论坛(中国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发布世界首款实用化量子直接通信样机,实现了10公里光纤中4Kbps(千比特每秒)的传输速率,并将通信距离进一步提升到18公里。

此次,龙桂鲁与陆建华教授团队设计和实现了一种相位量子态与时间戳量子态混合编码的量子直接通信新系统,量子直接通信距离首次达到100公里,可以在无中继条件下实现城市之间的点对点量子直接通信,同时可以支撑基于安全经典中继建立的广域量子网络的一些应用。相关成果发表在《Light-Science&Applications》期刊。

实验装置,图片来自论文

在以往的系统中,抽样检测和信息传输均采用相位量子态。此次,清华团队研发的新系统采用相位量子态和时间戳量子态的混合编码。时间戳量子态可用于抽样检测,大大降低噪声影响,通信依然采用具有自补偿性能的相位量子态。因此,新系统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极低的本征误码率(即没有窃听时的误码率),结合具有更强纠错能力的极低码率LDBCH编码,有效提高了安全通信容量、距离和速率。

此外,新系统在50MHz(赫兹)激光脉冲频率下将最大可容忍损耗从5.1dB(分贝)提升到18.4dB,在商用低损耗单模光纤中的最远通信距离达到100公里,突破了之前18公里的最长距离。其通信速率也得到了提升,在30公里光纤距离下通信速率达到22.4kbps。同时,该系统在激光脉冲频率上还有提升空间,相应的通信距离、速率将有望进一步提升,满足部分场景的应用需求。

清华大学张浩然(导师王崇愚院士)、孙臻(导师陆建华院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物理系龙桂鲁教授和信息国家研究中心殷柳国研究员为共同通信作者。

查看全文

点赞

西贝网

作者最近更新

  •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将目光投向115亿年前 捕捉到令人惊叹的"彩虹结"
    西贝网
    2022-10-21
  • 物理学家对质子结构异常现象感到疑惑
    西贝网
    2022-10-21
  • 科学家发现世界上第一张已知星图:被藏在一座修道院里
    西贝网
    2022-10-24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中国科大实现500公里地基量子密钥分发

    2020-03-16

  • 基于量子中继的量子通信网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2020-03-18

  • 在钻石中保存量子态:迈向量子互联网的一小步

    2020-04-03

  • 多国已未雨绸缪 量子通信布局起风了

    2020-05-11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西贝网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