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选择了正确的路线,如今Intel和AMD也加入了

电子技术应用 20220419

  •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
  • 芯片产业
  • RISC-V架构

据悉近期Intel和AMD都表态支持Risc-V架构,它们也将研发Risc-V架构芯片,此举对于早已决心全力投入的中国芯片产业界无疑是巨大的鼓舞,意味着中国芯片产业界全力支持的Risc-V正获得了越来越多芯片企业的认可,将发展成为ARM的主要竞争对手。

中国芯片可以说是最早支持RISC-V架构的,早在2018年中国就成立开放指令生态(RISC-V)联盟研发RISC-V架构,到了2019年因为华为的遭遇,中国芯片产业界更加认识到ARM的开放其实是有限的,它依然受到M国的影响,由此促使更多中国芯片企业加入RISC-V阵营。

在2019年之前,全力投入RISC-V架构的芯片企业较为有限,中国芯片之中几乎全力投入的当属阿里巴巴的平头哥,平头哥首款芯片玄铁910在2019年7月发布,也在那一年中华为遭遇了众所周知的困难,平头哥由此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短短两年多时间平头哥就已出货了数十亿颗玄铁系列芯片,广泛应用于AIOT行业。

随着阿里巴巴在芯片行业发光发热,华为海思、北京君正、华米科技等先后加入,RISC-V架构在中国迎来了大发展阶段,芯片的丰富促使国内诸多软件开发企业开始为RISC-V芯片开发应用,RISC-V架构的生态由此得到完善。

如今Intel和AMD表态支持RISC-V,无疑将有助于RISC-V在全球的发展。AMD此前曾支持ARM,此次可能是看到了RISC-V架构在芯片行业的发展前景而转投RISC-V;Intel则是因为它的PC处理器和服务器芯片业务正受到ARM的侵蚀,因此选择RISC-V,希望支持RISC-V与ARM抗衡。

随着RISC-V架构芯片的陆续推出,RISC-V的优势也逐渐得到凸显,其中一大优势之一就是它可以成熟工艺开发出性能领先的芯片,中科院开发的香山核心证明了这一点,香山第一代RISC-V核心在28nm工艺下可以获得相当于10nm的高通骁龙835的性能,预计第二代核心以14nm生产可以获得接近4nm工艺的骁龙8G1的性能,此举可以大幅降低芯片生产成本。

RISC-V的另一大优势是它的授权费远比ARM的低,理论上任何芯片企业都可以免费获取RISC-V的架构授权;ARM本来就以授权费便宜知名,但是ARM的授权费仍然需要千万,这对于中国许多新生的创业芯片企业来说显然还是太贵了。

RISC-V架构的这两大优势对于中国芯片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中国芯片企业大多实力较弱,没有太强的资金实力,而ARM架构芯片既需要较高的授权费还得采用先进工艺生产,由此ARM架构芯片的试错成本太高,此前小米研发澎湃S2就指出授权费加上流片费用高达上亿;RISC-V的授权费低,还可以成熟工艺生产,因此试错成本远低于ARM,这成为吸引中国芯片大举支持RISC-V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芯片的全力支持下,RISC-V架构本已得到极大的发展,如今再获得Intel和AMD的认可,特斯拉也已选择支持RISC-V架构,RISC-V架构开始获得全球芯片的认可,可以说中国当初选择RISC-V架构是正确的选择。

ARM已垄断了移动芯片市场,不过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新兴行业仍然有巨大的机会,或许在阿里巴巴、华为、北京君正以及Intel、AMD等国内外芯片企业的支持下,RISC-V在未来几年就会发展成为具备与ARM分庭抗衡的芯片架构,反过来RISC-V架构获得全球的认可也有利于中国芯片走向国际市场。





查看全文

点赞

电子技术应用

作者最近更新

  • 核心IP的技术进步加速卫星导航芯片融合创新
    电子技术应用
    2022-10-19
  • 英飞凌发布ModusToolbox™ 3.0,通过支持同步调试简化双核应用的开发
    电子技术应用
    2022-10-20
  • ASML:继续供货中国!ASML是欧洲公司,DUV光刻机不受美国影响!
    电子技术应用
    2022-10-19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苹果高管访问三星商讨iPhone芯片潜在短缺问题

    2019-07-19

  • 华为海思正为PC开发更多芯片 至少采用7纳米工艺

    2019-08-11

  • 三星如何在图像传感器领域挑战索尼霸主地位?

    2019-08-12

  • 布局音频市场 汇顶科技1.65亿美元收购恩智浦VAS业务

    2019-08-25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电子技术应用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