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E :L4级自动驾驶系统的架构
芝能科技出品
《Safe Automated Driving: Requirements and Architectures》这份报告以SAE L4级高速公路领航辅助(HWP)为参考用例,剖析自动驾驶系统架构的系统需求、设计原则及候选架构的特性与评估标准。
读完这份报告以后,还是很有价值的。通过对单通道、对称及非对称架构的系统性分析,揭示其在功能安全(FuSa)、预期功能安全(SOTIF)、可用性及可扩展性等方面的表现。
非对称架构在复杂场景下的容错性与安全性优势显著,为架构选型及技术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结合软硬件实现考量与前沿技术趋势,展望自动驾驶架构的未来发展方向。
备注:本文围绕架构分析来写的,和车企目前使用的架构有很大的差异。
01
自动驾驶系统架构
的基础要素剖析
以SAE L4级高速公路领航辅助(HWP)作为分析用例,代表2025-2028年间具备商业化前景的自动驾驶技术。
HWP涵盖复杂驾驶任务,包括车道保持(U1)、自动变道(U2)、交通拥堵应对(U3)及最高130km/h的车速支持(U6)。
◎操作设计域(ODD)明确,激活需满足驾驶员手动触发(U8)及系统状态检查,停用或干预请求则通过UI系统实现,确保人机交互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自动驾驶智能(ADI)系统作为核心计算单元,与传感器系统、执行器系统、用户界面(UI)系统及诊断系统协同工作。
◎传感器系统通过多模态感知(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等)提供高精度、实时环境数据,需具备冗余设计以应对单点故障。
◎执行器系统负责执行ADI的控制指令(如转向、制动、加速),要求低延迟与高可靠性。
◎UI系统支持驾驶员与系统的交互,提供状态反馈与干预入口。
◎诊断系统实时监控各子系统状态,生成故障日志以支持故障检测与恢复。这些子系统共同构成自动驾驶生态,其架构设计直接决定了系统的性能与安全性。
● ADI系统的技术需求涵盖多维度性能指标。
◎输出需满足及时性(S1),确保决策与控制指令在毫秒级内完成,避免因延迟导致碰撞风险;◎可用性(S2)要求系统在部分故障下仍能维持安全运行,例如在传感器失效时通过冗余通道保持基本功能;◎正确性(S3)与一致性(S4)确保指令符合预期逻辑,避免错误决策;◎此外,感知故障检测(S5)与系统诊断(S6)功能通过实时监控与日志分析,快速识别并隔离故障,防止故障扩散。
● 设计架构时需正视技术局限并遵循科学原则,局限性包括:
◎大型复杂系统中软件设计缺陷难以完全消除(G1),如百万行代码中隐藏的逻辑错误;
◎硬件受单事件干扰(G2)影响,如电磁干扰或宇宙射线导致的位翻转;
◎高安全性系统无法仅通过仿真与测试验证(G3),需结合形式化验证与冗余设计。
● 为此,设计原则强调:
◎故障隔离单元(FCUs,D1):通过模块化设计将功能分配至独立单元,限制故障影响范围。◎多样性与冗余(D3):采用异构硬件与算法(如不同供应商的传感器或AI模型)提高容错能力。◎简化交互(D5):减少子系统间不必要的通信,降低复杂交互引发的不可预测行为。◎瑞士奶酪模型(D6):通过多层防御机制(如感知、决策、执行的独立校验)降低风险穿透概率。
这些原则为架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确保系统在动态、不可预测的高速公路场景中维持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02
候选架构的全面分析与评估
自动驾驶系统架构可分为单通道、对称及非对称三大类,每类在功能实现、容错机制与适用场景上各有侧重。
查看全文
科技关注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