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汽车传感器市场和上市公司布局,看车身传感器的机会在哪里
传感器行业是一个整体市场规模很大但分散度极高的行业,单品类或者应用很难大幅提升营收规模。从应用领域来看,汽车行业的应用相对来说更为集中,确定性更高,进入门槛也相对较高。
汽车传感器分为车身传感器和环境传感器,车身传感器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大部分产品已经过了“国产替代”的风口,进入了“替代国产”的厮杀阶段,上一篇文章《细数国内67家传感器上市公司》统计显示汽车传感器上市公司的净利率已经卷到了只有6.37%。
在汽车行业百年变局的当下,车身传感器的市场和成长潜力还有多大?乘用车和商用车传感器的市场区别有多大?新能源大趋势对车身传感器带来哪些冲击?企业应该往哪些方向拓展?
综合考虑汽车各子系统的渗透率、传感器的单价和用量、年降、汽车销量等因素,我们尝试通过自下而上的方法统计关键车身传感器的市场规模,结合汽车传感器上市公司重点推进的产品和应用领域,来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希望可以给投资者或者创业者带来一些启发。
一、 车身传感器和电动化趋势的冲击
1. 汽车车身主要传感器
汽车车身传感器品类多,常见的包括压力、速度/位置、温度、电流、加速度等。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燃油乘用车传感器近40种,单车用量超过50个;纯电动乘用车少了发动机和尾气系统,多了三电系统,其传感器超过20种,用量超过70个;燃油商用车有30多种传感器,用量约50个。
乘用车和商用车的传感器品类不同,整车销量差别很大,对生产和质量管控的标准不一样,带来了不一样的价格和市场规模。国内厂家很多都是从商用车切入,与乘用车相比,商用车的认证门槛、质量管控、产线要求要求相对低一些,而利润率高一些。但同类型传感器的底层技术是基本相通,因此应用领域拓展到乘用车也是很多厂家规划的第二增长曲线。
2. 电动化浪潮的冲击
燃油车和电动车对传感器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别。随着电动车渗透率的不断提升,汽车车身传感器的市场规模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以乘用车为例,可以看到单车价值和整体市场规模的变化情况。
(1)单车价值。2025年燃油车传感器单车价值为1274元,其中发动机和尾气排放系统占比47%,接近一半。电动车没有了发动机相关系统,多出了三电和相应的热管理系统,温度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的用量增加,传感器品类减少很多,但单车价值1058元,并没有减少太多。电动化趋势使传感器从压力占主导,变成了新增的电流+温度占主导。燃油车传感器受电动车的冲击非常大,尤其是发动机和尾气排放系统相关的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首当其冲。
(2)两个市场此消彼长。燃油车传感器的市场规模随着汽车销量的下滑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2025年燃油车传感器市场190亿元,电动车市场117亿元;2028年预计分别为129亿元和182亿元。预计未来几年电动车传感器的市场规模将超过燃油车的市场规模。
车身传感器未来的整体市场规模变化不大,传感器产品就要跟随燃油车转变到电动车,接下来就是在现有的市场里面争抢份额,再就是自己努力把产品卖到海外或者通过前装到国内的整车出口到海外去。环境传感器的渗透率继续提升,以往靠融资支撑高昂研发费用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或者网联车相关的企业可能会赢来一波机会。
二、 汽车车身传感器的市场规模
1.商用车和乘用车传感器市场
下图主要统计了压力、速度/位置、温度、电流传感器这4大类。
4大类车身传感器的市场规模约在300亿左右,其中乘用车的市场占85%左右,主要还是因为乘用车的销量比商用车大的多,尽管乘用车传感器的单车价值略低于商用车。
从总体规模上看,传感器市场比较平稳,现在大部分的汽车子系统的电子化渗透率已经比较高了,没有太多的增长空间,而汽车销量预计在未来几年也是温和增长,该增长也会被年降抵消。
2.车身传感器不同品类的市场
压力传感器占四类传感器总市场的49%,几乎半壁江山。压力传感器最主要的应用是在燃油车的发动机和尾气排放系统。其次是速度位置,约占1/3。电流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规模虽然小,但电动车的蓬勃发展使其市场规模逐年增长。
3. 压力传感器技术路线的变化
作为汽车车身传感器第一大应用,压力传感器发展较早,技术也相对成熟。速度位置传感器的核心芯片多为霍尔磁芯片,模组企业购买芯片的成本占比超过总成本的60%甚至更高,温度传感器也是类似的情况,因此掌握了速度位置、温度芯片的企业才可能会有较好的利润。压力传感器的封装测试和标定的成本占比较高,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和利润率,国内的从业企业多集中在产业链的这个环节。
针对不同压力量程,主要有5种技术路线的压力传感器在使用,包括MEMS压力(低量程)、陶瓷压力(包括陶瓷厚膜和陶瓷电容2种,中等量程)、玻璃微熔压力(高量程)、溅射薄膜压力(高量程、宽温区,目前在车上使用很少)。
我们主要统计了前3种压力传感器的在乘用车领域的市场情况。压力传感器以低量程的MEMS压力传感器为主,2025年占压力传感器总体的比重为50%,约60亿元;陶瓷压力占比为26%,约32亿元,以更适合绝压测量的陶瓷电容压力传感器为主;玻璃微熔占比为24%,约29亿元。
玻璃微熔传感器与应变片类似,在尺寸和性能上更有优势,现在不少具备玻璃微熔芯片渠道的汽车传感器企业已经开始把玻璃微熔技术应用在六维力/力矩传感器上,开始进入了机器人传感器领域。
二、汽车传感器上市公司主要产品和布局
汽车行业变局中,大家都在寻找新的出路。看看汽车传感器上市公司都在布局哪些新产品或者进入哪些新的领域,或许会有些启发。
我们手工统计了汽车传感器上市公司的主要产品,推进的新产品和应用领域。表格比较粗糙,但大致上可以看出大家寻找的新方向有哪些。
1. 依托原有技术和产品,拓展新应用领域。商用车为主的想进入乘用车,传统燃油车为主计划进入新能源车,汽车领域的可能会扩展到工业、能源、机器人、低空飞行器或者消费领域;原先仅在国内销售的希望海外布局。不同领域的产品和技术存在一定的相通性,研发生产相对容易,但需要对新进入行业的规则逐渐了解,也需要花费力气在客户的开拓上面。
2. 围绕现在的应用领域,拓展新产品。围绕汽车行业的客户,比如主业以压力为主的,可能会拓展到速度位置、温度、电流、加速度等其他车身产品。这类扩展,一般针对的是模组企业,可能更需要加深对新产品上游的芯片、封测标定、量产良率等方面的理解。
3. 深耕现有产品所在的产业链,进入上下游。比如芯片设计企业,可能自己要做模组或解决方案;下游模组企业自己做MEMS或其他传感器芯片的设计。要么想做大规模,要么想自主把控关键器件。
大家走的是一般上面某条或者几条路线的融合,或者干脆直接收购来的更快,近期传感器领域也确实发生了很多的收购事件,详情可看《最近一年半国内传感器行业并购案例分析》。
查看全文
建木图巴克
分享传感器行业的资本市场信息、事件与见解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