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生成式地图对于自动驾驶来说有什么作用?

共读科技 20250723

  • 自动驾驶
  • V2X
​在自动驾驶领域,地图长期以来都是车辆感知和决策的重要基石。传统的高精度地图(HD Map)多是在出厂前或随后由专门装备的测绘车辆完成采集与构建,然后通过定期更新的方式下发给自动驾驶车辆。

  这种“离线”地图虽然精度高、要素丰富,但在快速变化的城市路况、突发交通管制、施工围挡、事故临时封道等动态场景面前,往往难以及时响应,容易出现信息滞后或失效的问题。实时生成式地图(Real-Time Generated Map,RTG Map)应运而生,旨在利用车辆自身和周围感知设备、车联网(V2X)、云端协同等技术,动态采集和构建地图要素,使得自动驾驶系统能够在更丰富、更精准的实时环境感知基础上进行决策与规划,从而大幅提升行驶安全性和舒适度。

  实时生成式地图的核心理念在于“边走边画”,即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随着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多源传感数据的不断输入,利用在线算法实时地更新地图要素。这些要素包括静态元素——车道线、路缘、人行道边缘、交通标志、路面纹理等,也涵盖动态元素——前方车辆、行人、自行车、电动车、临时障碍物、红绿灯时相以及道路施工围挡等。与传统静态地图相比,实时生成式地图有很多显著优势。

  首先是实时性大幅增强。动态要素无需依赖离线测绘和周期性更新,而是由车辆感知模块结合在线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技术即时绘制,几乎能够做到秒级更新。这让自动驾驶系统在遇到临时封路或事故时,可以迅速识别并重新规划路径,避免因地图信息滞后导致的绕行失误或安全隐患。其次是覆盖范围更广。依托规模化的自动驾驶车队或搭载高级辅助驾驶功能的普通量产车,任何上路行驶的车辆都可以成为“流动测绘节点”,将感知到的环境要素上传至云端,并与其他车辆的数据进行融合,形成覆盖道路网络的动态地图服务。相比单一测绘车采集,高效且成本更低。

  要实现高效可靠的实时生成式地图,需要在以下技术环节做深入优化。一是感知融合与在线建图。车辆需将来自摄像头的图像语义分割结果与激光雷达点云的三维重建、毫米波雷达的速度信息进行深度融合,提取出有用的环境要素。在线SLAM框架不仅要解决高精度定位,还要兼顾大规模场景的拓扑结构管理,对新旧要素进行有效合并与去重,确保地图数据既精准又紧凑。二是传输与边缘计算。在车端与云端之间,网络带宽和延迟是关键制约因素。通过在路侧单元(RSU)或车辆边缘计算节点部署地图构建服务,可以将大部分计算负载在边缘侧完成,只将关键拓扑变动或地图增量上传云端,从而降低通信需求,并在网络环境不佳时仍能保证基本的实时性。三是时空一致性管理。实时地图要素不断涌入,如何在优化地图存储结构的同时防止数据冲突和时序错乱,需要通过引入时空索引、差分更新与版本控制等机制,保证不同车辆读取到的地图既是最新版本,又与自身定位时刻保持匹配。

  在自动驾驶系统中,实时生成式地图主要服务于以下核心功能。首先是精准定位。尽管车载GPS和惯性导航系统能够提供大致位置,但米级甚至厘米级的定位需求仍然依赖于地图匹配技术。当车辆利用实时生成式地图中的车道线和路缘要素进行匹配时,可以在局部地图范围内实现亚米级甚至厘米级定位误差,进而支撑更高精度的控制与避障。其次是路径规划。基于实时生成的路网拓扑和动态障碍物信息,规划模块可以输出更安全、高效的行驶路径。特别是在城市拥堵路段或施工区域,规划算法能够利用最新地图数据进行变道、绕行或低速跟车策略,提高行驶平顺性和道路通行效率。还有就是环境建模与决策。实时地图为感知与预测模块提供了场景上下文,将车辆、行人的位置与地图要素关联后,能够更准确地推断交通参与者的行为意图,并在决策层面生成更加可靠的动作序列,例如在交叉路口处基于红绿灯状态和行人聚集区数据就可以判断是否需要减速或停车。

  目前,行业内已经涌现出多种实时生成式地图解决方案。Waymo的车队不仅上传静态高精度地图,还会将检测到的交通管制信息实时融入到地图服务中,实现动态事件标注;特斯拉在其FSD(Full Self-Driving)系统中,通过车端神经网络模型对道路场景进行在线结构化输出,并与OTA更新的离线地图融合,提升识别精度与稳定性;Mobileye则在RSU侧部署了RoadBook系统,通过路侧传感器与云端协同,为经过的车辆提供上下行各方向的最新路况信息。不同方案在架构设计上侧重点各异,但都围绕“基于规模化车联网的动态地图构建”这一核心思路展开创新。

  尽管实时生成式地图展现了巨大的潜力,但在大规模商用化过程中仍面临挑战。第一个是数据隐私与安全。实时地图涉及大量车辆轨迹与周边环境数据,如何在保证地图质量的同时保护用户隐私,需要依靠差分隐私、联邦学习等技术,以及完善的法规与标准约束。第二个是网络承载与计算成本。在高密度都市环境中,海量车辆同时上传与下载地图增量,可能给移动网络带来巨大压力。而边缘计算节点的部署、运营成本也不可忽视,需要通过智能调度与分层存储策略,动态调整网络与计算资源的分配。最后是多源数据的一致性与鲁棒性。不同类型传感器、不同品牌车辆的数据在格式、精度和时序上存在差异,如何在云端或边缘侧进行跨平台融合,对系统的算法设计和工程实现提出了更高要求。

  实时生成式地图未来将朝着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随着5G/6G网络、大模型推理能力和边缘算力的不断提升,地图构建和更新的时延将进一步缩短,覆盖范围更广、更新粒度更细;还有就是基于联邦学习和隐私计算的分布式地图训练机制,将让车队规模和云端平台能够在不泄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共享模型和知识,提升整体地图服务能力;此外,与车内传感器深度融合的高精度时序地图,将能够在混合交通环境中为自动驾驶提供更丰富的行人行为预测、非机动车道动态规划等场景适配能力。

  实时生成式地图是自动驾驶从“离线测绘”向“全网协同、实时感知”转变的关键环节。它不仅使车辆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也为提高自动驾驶安全性、舒适性和效率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相关技术和产业生态的不断成熟,实时生成式地图有望成为智能网联交通系统的基础设施之一,为实现真正的全场景自动驾驶打下坚实基础。

查看全文

点赞

共读科技

作者最近更新

  • 传感器概念和工作原理详解
    共读科技
    21小时前
  • 人形机器人感知系统包括哪些传感器?感知系统依赖哪些算法
    共读科技
    21小时前
  • 实时生成式地图对于自动驾驶来说有什么作用?
    共读科技
    17小时前

期刊订阅

相关推荐

  • 高精GNSS定位导航技术是各类自动驾驶的安全前提

    2018-12-04

  • 矿业巨头扩大自动驾驶卡车车队:为卡车安装自主牵引系统

    2018-12-07

  • 我国应如何加快人工智能芯片的研发和应用?

    2019-07-11

  • 高精地图技术在自动驾驶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2019-07-16

评论0条评论

×
私信给共读科技

点击打开传感搜小程序 - 速览海量产品,精准对接供需

  • 收藏

  • 评论

  • 点赞

  • 分享

收藏文章×

已选择0个收藏夹

新建收藏夹
完成
创建收藏夹 ×
取消 保存

1.点击右上角

2.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好友”

×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

关注微信订阅号

关注微信订阅号,了解更多传感器动态

  • #{faceHtml}

    #{user_name}#{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查看评论 回复

    共#{comment_count}条评论

    加载更多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reback} 回复

  • #{ahtml}#{created_at}

    #{content}

    展开

    #{like_count} #{dislike_count} 回复

  • 关闭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