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科瑞零碳园区解决方案驱动园区新能源消纳与减排目标达成
安科瑞戴婷 Acrel-Fanny
一、为什么要做零碳园区?
025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工信厅节〔2025〕13号)
《指南》是对工业企业和园区开展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包括四部分内容。
一是建设目标。通过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的建设运行,实现对能耗和碳排放的准确化计量、精细化管控、智能化决策与可视化呈现,提升工业企业和园区节能降碳管理能力,支撑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碳排放降低,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二是业务功能。明确能碳管理中心具备能耗查询、能源消费量和强度计算、能源消费分析与用能策略推荐、能效对标、能流分析、能效平衡与优化、用能与碳排放预算管理、碳排放核算、产品碳足迹核算、供应链碳管理、碳核查支撑、碳资产管理等功能。工业企业和园区可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实际需求等,确定开发建设的具体功能。
三是技术方案。为保障相关业务功能实现,明确能碳管理中心的系统架构包括基础设施、数据采集、数据架构、模型组件、业务应用和互动展示六大板块;对每项架构的具体内容做了说明。工业企业和园区应根据节能降碳及信息系统建设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政策要求等,开展系统架构建设并持续更新。
四是保障措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工业节能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从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网络和数据安全等方面提出工业企业和园区采取的具体措施,保障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的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运行。
传统企业园区管理:
①多行业碳排放数据分散,缺乏统一管理
行业数据特性差异大,工业生产流程复杂,建筑能耗数据分散,交通移动源排放难以追踪;协议不兼容;不同行业数据采集频率差异大。
②能源结构优化压力大,新能源消纳能力不足
结构性矛盾,高碳产业锁定效应;消纳技术瓶颈,电网灵活性不足;区域差异显著,东部负荷中心,西部资源富集区。
③传统管理模式难以满足精细化、动态化需求
管理机制缺陷,静态考核指标失效;决策手段落后,人工干预为主;响应速度滞后。
二、针对传统管理的弊端该怎么解决?
1.理好整体思路
● 能源管理为碳管理的基础,精细化管控,建立能耗三级计量,建立能耗强度管理体系,进行能效对标及策略管理。
● 碳盘查以能源消耗排放为主,扩展统计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源,实施碳计划管理,谈追踪,实施碳减排措施,提升企业和园区节能降碳能力。
2.零碳园区解决方案
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安科瑞依据通知和零碳园区建筑指标体系要求,结合《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打造了零碳园区解决方案,实现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准确计量、园区微电网优化调控、能效管理多维度分析,通过可视化呈现与智能化决策,助力各园区和企业实现绿色转型。
零碳园区评价标准明确了低碳、近零碳和零碳三个评价等级,对园区降碳率、园区人均碳排放量、单位工业总产值二化碳排放下降率和可再生能源等能效指标有硬性要求。安科瑞能碳管理平台根据评价标准和《工业企业和园区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要求,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能碳管理架构:包括基础设施、数据采集、数据架构、模型组件、业务应用和互动展示。
系统架构
为工商业企业、医疗公共服务、市政民生服务、基础电信服务等行业提供更可靠、更安全、更智能、更节约的能碳服务。
● 感知层:连接于网络中的各类传感器,包括多功能仪表、充电桩、照明驱动器等。
● 网络层:智能网关,采集感知层的数据,进行规约转换及存储之后将数据上传至能碳管理云平台。
● 数据层:物联网数据中台
● 平台层:提供Web页面展示,APP、小程序等多种访问方式
3.系统功能:碳排放分析与碳资产管理
● 了解区域整体碳排情况
区域碳排放总量统计与趋势
区域碳中和进度跟踪
重点企业碳排追踪与异常预警
● 独立展示区域重点企业核心碳排放数据
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结构
碳排放指标完成追踪
区域碳减排监测
● 聚合区域内多类型资源
区域风、光、储、充装机站点信息
区域减排总量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计
● 跨地区能源互联,分层协同控制
动态预测区域重点企业能源供需,优化能源生产与分配策略,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
区域-企业多级调控,逐级分解任务,企业执行精细化调控
碳排管理
碳排放报告
根据ISO14064的核算模型,统计园区和企业的排放数据,形成合规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
优化应用:支持多种应用场景,包括能源管理、碳排放管理、节能优化等,能够满足不同企业和园区的个性化需求。
查看全文
安科瑞戴婷18706168553
公司具备从云平台软件到终端元器件的一站式服务能力,形成了“云-边-端”的能源互联网生态体系,目前已有14000多套系统解决方案运行在全国各地,为企业节能降耗和实现能源数字化建设提供数据服务。
评论0条评论